成语有关笔的成语

有关笔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笔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浪费笔墨指人作品不好或文章过于繁琐。老舍《多鼠斋杂谈》:“他便也只会忌妒,而一天到晚浪费笔墨,攻击别人,且自鸣得意。”
援笔立就一拿起笔瞬间就完成一篇文章。形容人文思敏捷。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6卷:“华安不假思索,援笔立就,手捧所作呈上。”
口诛笔伐口:指言语;诛:责罚;笔:指文字。伐:征讨。用言语和文字揭露或批判罪行。明 汪廷讷《三祝记 同谪》:“他捐廉弃耻,向权门富贵贪求,全不知口诛笔伐是诗人句,陇上墦间识者羞。”
大手笔指伟大的著作或大行动。《晋书·王珣传》:“此当有大手笔事。”
舞笔弄文犹舞文弄墨。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议对》:“若不达政体,而舞笔弄文,支离构辞,穿凿会巧。”
春秋笔法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宋 俞文豹《吹剑录》:“盖纯用《春秋》笔法也。”
董狐直笔董狐:春秋时晋国的史官。直笔:根据事实,如实记载。指敢于秉笔直书,尊重史实,不阿权贵的正直史家。《左传·宣公二年》载:赵穿杀晋灵公,身为正卿的赵盾没有管,董狐认为赵盾应负责任,便在史策上记载说“赵盾弑其君”。为赵盾所杀。后孔子称赞说:“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秉笔直书秉:握。书写史实不隐讳。清 曾朴《孽海花》第35回:“我是秉笔直书,悬之国门,不能增损一字。”
投笔从戎指读书人放弃文化工作参军入伍。投:扔掉。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班超传》:“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后立功西域,封定远侯。”
下笔成文一下笔就很快写成文章。形容文思敏捷,才华横溢。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一回:“舍甥女不但诗才高美,且无书不读,下笔成文,千言立就。”
点睛之笔笔:文笔。指文章传神绝妙之处。《晋书·顾恺之传》:“恺之每画人成,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蚩,本无阙少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
走笔疾书走笔:笔行得很快;疾书:快速地写。形容写字熟练、快速。也形容文思敏捷,文章写起来很快。
彩笔生花生花:长出花来。比喻才思有很大的进步。元 汤式《赏花时 戏贺友人新娶》:“翠袖分香行处有,彩笔生花梦境熟。”
奋笔疾书奋笔:提起笔来。指精神昂扬地挥笔快速书写。宋 张克庄《题方汝一班师赞后》:“或隐匿未彰,而奋笔疾书;或一语之乖谬,或一行之谄曲,虽其人之骨已朽,必绳以《春秋》之法,读之使人汗出。”
欣然命笔欣然:喜悦的样子;命笔:用笔。高高兴兴地提笔写作。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序:“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下笔如有神指写文章下笔时如有神力相助。形容善于写文章或文章写得好。唐·杜甫《奉赠韦左丞文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意在笔先指构思成熟;然后下笔。晋 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意在笔前,然后作序。”
刀笔吏刀笔:古时在竹简上用刀削改字。指代办文书的小吏。西汉·司马迁《史记·萧相国世家》:“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录录未有奇节。”
文笔流畅文字通顺,读起来不费力。
笔走龙蛇笔一挥动就能呈现出龙蛇舞动的神态。唐 李白《草书歌行》:“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心正笔正书法的优劣与人品有关,心正写的字也端正。《旧唐书·柳公权传》:“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荆笔杨板荆:晋惠帝时权臣楚王司马玮;杨:晋惠帝时权臣杨骏;板:诏书。形容权臣专权用事。《晋书·五行志中》:“二月末,三月初,荆笔杨板行诏书。”
笔伐口诛伐:声讨,攻打;诛:痛斥,责罚。从口头和书面上对坏人坏事进行揭露和声讨。清 忧患余生《<官场现形记>序》:“而吾辈不畏强御,不避斧钺,笔伐口诛,大声疾呼。”
妙笔生花生花:长出花朵。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唐 冯贽《云仙杂记》卷十:“李太白少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润笔之资为人作诗文书画所得的报酬。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四卷:“以物求文,谓之润笔之资;因文得钱,乃曰稽古之力。”
大笔一挥挥:挥写。形容善于写作者运笔神速或任意签字、涂改。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43回:“老贼看了,连说:‘妥当结实,就劳贤契大笔一挥。”
笔底春风形容绘画、诗文生动,如春风来到笔下。元 黄溍《瑶池春宴图》诗:“西飞青雀几时还,贝阙琳宫缥缈间,笔底春风殊未老,蟠桃积核已如山。”
心织笔耕比喻靠卖文生活。唐 冯贽《云仙杂记》第九卷:“《翰林盛事》云:‘王勃所至,请托为文,金帛丰积,人谓心织笔耕。’”
摇笔即来不用多思索,一动笔就写出来了。形容写文章快。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论人言可畏》:“然而中国的习惯,这些句子是摇笔即来,不假思索的。”
笔下超生超生:佛家语,指人死后灵魂投生为人。为了免使他人受难,书写时,在用意和措词方面都给予宽容或开脱。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1卷:“实是不忍他含冤负屈,故此来到台前控诉,乞老爷笔下超生。”
如椽之笔像椽子一般粗大的笔。比喻记录大事的手笔,也比喻笔力雄健的文词。唐·房玄龄《晋书·王徇传》:“徇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
生花妙笔传说唐朝诗人李白少年时梦见笔头生花;从此才华横溢。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五代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 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润笔之绢为人作诗文书画所得的报酬。清·魏秀仁《花月痕》第二回:“荷生自旧腊入都,迄今已九阅月,润笔之绢,谀墓之金,到手随尽。”
一笔抹煞抹煞:涂抹掉;勾销。比喻轻率地把成绩、优点全部否定。也作“一笔抹杀”。徐特立《研究历史的目的与方法》:“可是对于他们在某一个时候追求真理的热忱和老绩,我们现在是不该一笔抹煞的。”
名公大笔名家的大手笔。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8回:“名公大笔,却是本家风味。”
梦笔生花比喻写作能力大有进步。也形容文章写得很出色。五代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 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生花之笔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一笔勾消亦作“一笔勾销”。全部取消之意。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我们不少的是银子,匡得将来买上买下。再央一个乡官在太守处说了人情,婚约一纸,只须一笔勾消。”
下笔成篇形容文思敏捷。同“下笔成章”。三国 魏 曹植《王仲宣谏》:“发言可咏,下笔成篇。”
一笔抹杀比喻轻率地把成绩、优点全部否定。明 沈德符《野获编》:“遂将前后爱书,一笔抹杀。”
笔底龙蛇犹言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三十一回:“闻公博学广记,笔底龙蛇,真才子也。”
大笔如椽椽:放在檩子上架着屋顶的木条。象椽子那样大的笔。形容著名的文章。也指有名的作家。《晋书 王珣传》:“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
一笔勾销勾销:取消;抹掉。用笔在书面材料上勾画一下;表示事情已经了结或取消。比喻把一切完全取消;一概不计较。宋 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第七卷:“公取班簿,视不才监司,每见一人姓名,一笔勾之。”
下笔成章章:文章。形容富有才华;思路敏捷。一动笔就能写成文章。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陈思王植传》:“言出为论,下笔成章。”
纸笔喉舌指社会舆论。鲁迅《<热风>题记》:“真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又何待于纸笔喉舌的批评。”
笔底超生犹言笔下超生。超生:佛家语。为了免使他人受难,书写时,在用意和措词方面都给予宽容或开脱。苏雪林《闲话战争 齿患》:“严冷无情的法官定了你的死罪之后,就从不会有笔底超生的事。”
下笔如神指写起文章来,文思奔涌,如有神力。形容文思敏捷,善于写文章或文章写得很好。《旧唐书 陆贽传》:“其于议论应对,明练理体,敷陈剖判,下笔如神,当时名流,无不推挹。”
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写了一大篇文章,但没有接触到主题。毛泽东《反对党八股》:“其结果,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仿佛像个才子,实则到处害人。”
信笔涂鸦信:听凭,随意;信笔:随意书写;涂鸦:比喻字写得很拙劣,随便乱涂乱画。形容字写得很潦草。也常用作自谦之词。唐 卢仝《示添丁》诗:“不知四体正困惫,泥人啼哭声呀呀。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
江淹梦笔传说南朝梁江淹夜梦郭璞索还五色笔,尔后为诗遂无佳句。后因以“江淹梦笔”喻才思减退。元·白朴《恼煞人》:“宋玉悲秋愁闷,江淹梦笔寂寞,人间岂无成与破。”
如椽大笔像椽子一般粗大的笔。比喻记录大事的手笔;也比喻笔力雄健的文词。宋 邵雍《大字吟》:“诗成半醉正陶然,更用如椽大笔抄。”
笔下留情指写文章时作者的措词和用意委婉留有情面。张贤亮《睡前絮语》:“在‘文革’时期是要判我们刑的,还是请评论家笔下留情为好。”
笔歌墨舞指文笔奇妙精采。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四回:“只见当朝圣人出的是三个富丽堂皇的题目,想着自然要取几篇笔歌墨舞的文章。”
调墨弄笔谓玩弄文字技巧。汉·王充《论衡·佚文》:“天文人文,文岂徒调墨弄笔为美丽之观哉?载人之行,传人之名也。”
笔笔直直非常直,没有曲折、弯弧或棱角。朱自清《巴黎》:“夹道两行树,笔直笔直地向凯旋门奔凑上去。”
一笔勾断同“一笔勾消”。宋·陈亮《与吴益恭书》:“此事今已一笔勾断云云。”
心慕笔追心中仰慕而追随仿效。《宣和书谱·行书·释行敦》:“后有集王羲之书一十八家者,行敦乃其一也,是则心慕笔追,亦自可佳耳。”
援笔立成援笔:拿笔。拿起笔立刻写成。形容才思敏捷。亦作“援笔成章”、“援笔而就”。《南史·蔡景历传》:“召令草檄,景历援笔立成,辞义感激,事皆称旨。”
笔耕砚田比喻从事脑力劳动,以读写为业。南朝 梁 任昉《为萧扬州荐士表》:“既笔耕为养,亦佣书成学。”
意在笔前亦作“意在笔先”。①谓写字构思在落笔以前。②作诗文先作思想上的酝酿,然后着笔。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