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有关音的成语

有关音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音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音信杳无没有一点消息。明·吾邱瑞《运甓记·剪发延宾》:“盼前程音信杳无。”
千锤打锣,一锤定音比喻在众说纷纭的情况下发表决定性的意见。郭澄清《大刀记》第十章:“千锤打锣,一锤定音——队长,你就决定吧。”
笑貌声音笑貌:表情;声音:谈吐。指人的言谈、态度等。清·百一居士《壶天录》下卷:“女辗转床席,绝而复苏者数次,迨至转危为安,笑貌声音,不殊常度,而言动举止,如出两人。”
音容如在声音和容貌仿佛还在。形容对死者的想念。同“音容宛在”。《何典》第八回:“真堪爱,如花似玉风流态。风流态,眠思梦想,音容如在。”
音声如钟声音像钟声一样响亮。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卢植传》:“身长八尺二寸,音声如钟。”
德音莫违德音:善言;莫违:不要违背。别人的好话不要不听。《诗经·邶风·谷风》:“德音莫为,及尔同死。”
弦外之音原指音乐的余音。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不是明说出来的意思。清 袁枚《随园诗话》第三卷:“故言尽而意亦止,绝无弦外之音,味外之味。”
音容宛在仿佛还听到他的声音,还看到他的容貌神情。形容对死者的想念。唐 李翱《祭吏部韩侍郎文》:“遣使祭斝,百酸搅肠,音然宛在,曷日而忘?”
异口同音不同人说同样的话,形容看法、意见完全一致。南朝·梁·沈约《宋书·庾炳之传》:“伏复深思,只有愚滞,今之事迹,异口同音,便是彰著,政未测得物之数耳。”
弦外遗音弦:乐器上用以发音的丝线、铜丝或钢丝。言外之意。比喻话语中另有间接透露、没有明说的意思西汉·戴圣《礼记·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叹,有遗音声矣。”
空谷足音谷:山谷。在寂静的山谷中听到脚步声。比喻非常难得的音信或事物。庄周《庄子 徐无鬼》:“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余音:音乐的余味;绝:断。形容歌声高亢、优美悦耳,余味无穷。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一锤定音比喻做事干脆,说了算数。刘绍棠《小荷才露尖尖角》:“他不声不响,却是一家之主;女儿中意,老伴点头,也还得听他一锤定音。”
亡国之音原指国家将亡,人民困苦,因此音乐也多表现为哀思的曲调,后多指颓靡淫荡的歌曲。西汉 戴圣《礼记 乐记》:“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渺无音讯指毫无消息。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 新任务》:“太阳下了山,同志们打起灯笼火把,披开一丛丛的荒草搜寻,炮弹还是渺无音讯。”
遏密八音遏:阻止;密:寂静。各种乐器停止演奏,乐声寂静。旧指皇帝死后停乐举哀。后也用以形容国家元首之死。《尚书 舜曲》:“三载,四海遏密八音。”
聆音察理听到声音就能明察事理。指善于分析。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14回:“我老孙,颇有降龙伏虎的手段,翻江搅海的神通;见貌辨色,聆音察理。”
水月观音佛经谓观音菩萨有三十三个不同形象的法身,画作观水中月影状的称水月观音。见《法华经 普门品》。后用以喻人物仪容清俊秀逸。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兰麝香仍在,佩环声渐远。东风摇曳垂杨线,游丝牵惹桃花片,珠帘掩映芙蓉面。你道是河中开府相公家,我道是南海水月观音现。”
袅袅余音袅袅:宛转悠扬。余音:不绝之音。形容音乐结束后悠扬悦耳的声音仍然绵延不绝,回响在耳边。同“余音袅袅”。清 魏秀仁《花月痕》第五十一回:“诸君听小子讲书,不必就散,尚有一回袅袅余音哩。”
杳无音信杳:不见踪影;没有迹象;音信:消息;回信。形容信息断绝;了解不到对方的情况。宋 黄孝迈《咏水仙》词:“警鸿去后,轻抛素袜,杳无音信。”
声音笑貌指人的言谈、表情等。《孟子·离娄上》:“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
丝竹八音丝竹:弦乐和管乐,泛指音乐;八音:金、石、丝、木、竹、匏、土、革等八种乐器。指音乐。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杜夔传》:“夔善钟律,聪思过人,丝竹八音,靡所不能。”
余音绕梁余音:音乐演奏后好像还留下乐声。仿佛遗留下来的乐声围着屋打转转。形容歌声、乐声高亢、悦耳;使人经久不忘。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汤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北鄙之音指殷纣时的音乐。后世视为亡国之声。亦作“北鄙之声”。《史记 乐书》:“纣为朝歌北鄙之音,身死国亡……夫朝歌者不时也,北者败也,鄙者陋也,纣乐好之,与万国殊心,诸侯不附,百姓不亲,天下畔之,枚身死国亡。”
八音迭奏八音:古代对乐器的统称;迭:交互,轮流。八类乐器轮番演奏。表示器乐齐全,演奏场面盛大。《晋书 乐志下》:“八音迭奏,雅乐并作。”
大音希声指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无声之音。《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王弼注:“听之不闻名曰希,不可得闻之音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
正声雅音纯正优雅的音乐。唐 皮日休《通玄子栖宾亭记》:“其正声雅音,笙师之吹竽,邠人之鼓籥,不能过也。”
音问杳然音问:音信。书信收不到,消息也没有。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四卷:“是时真宗在魏府,与众臣悬望救兵消息,音问杳然。”
梵呗圆音梵:清净;呗:佛教的赞歌;圆:圆通。诵佛教经典,唱佛教赞歌,讲佛教教义。指举行法会。鲁迅《法会和歌剧》:“梵呗圆音,竟将为轻歌曼舞所‘加被’,岂不出乎意表也哉!”
绕梁之音形容歌声美妙动听,长久留在人们耳中。参见“余音绕梁”。晋陆机《演连珠》:“臣闻应物有方,居难则易。……是以充堂之芳,非幽兰所难,绕梁之音,实萦弦所思。”
清音幽韵比喻文章造诣极深。宋·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
足音跫然跫:脚步声。原指长期住在荒凉寂寞的地方,对别人的突然来访感到欣悦。后常比喻难得的来客。《庄子·徐无鬼》:“夫逃虚空者,藜藋柱乎鼪鼬之径,踉位其空,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
丝竹之音丝竹:弦乐和管乐,泛指音乐。指音乐的声音。春秋·齐·管仲《管子·七臣七主》:“材女乐三千人,钟石丝竹之音不绝。”
泮林革音《诗·鲁颂·泮水》:“翩彼飞鸮,集于泮林,食我桑黮,怀我好音。”郑玄笺:“言鸮恒恶鸣,今来止于泮水之木上,食其桑黮。为此之故,故改其鸣,归就我以善音。喻人感于恩则化也。”后用“泮林革音”比喻在好的影响感化下而改变旧习性。《诗·鲁颂·泮水》:“翩彼飞鸮,集于泮林,食我桑黮,怀我好音。”郑玄笺:“言鸮恒恶鸣,今来止于泮水之木上,食其桑黮。为此之故,故改其鸣,归就我以善音。喻人感于恩则化也。”
杳无音讯没有一点消息。见“杳无音信”。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七章:“半年前就出走了,至今杳无音讯,连家里人也不知道他在哪里。”
弦外有音弦乐器的弦上发出的声音以外还有声音。比喻话语中另有间接透露、没有明说的意思。南朝 宋 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然至于一绝处,亦复何耶!其中体趣,言之不尽。弦外之意,不知所从而来。”
一槌定音见“一锤定音”。朱可 若丁《深深的绿巷》:“一张张笑脸,圆的、长的、苦的、甜的,都来请示,都来要求指点迷津。真神,一槌定音,无处不响。”
八音遏密八音:古代对乐器的统称;遏:阻止;遏密:指皇帝死后停止演奏音乐。各种乐器停止演奏。指国家元首去世。《尚书 舜曲》:“百姓如丧考妣。三载,四海遏密八音。”
鹿死不择音比喻只求能够安身,并不选择地方。先秦 左丘明《左传 文公十七年》:“‘鹿死不择音。’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
桑间之音指淫靡的音乐。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音初》:“世浊则礼烦而乐淫,郑卫之声,桑间之音,此乱国之所好,衰德之所说。”
陇头音信指寄往或来自远方的书信。元 高明《琵琶记 伯喈行路》:“叹路途千里,日日思亲。青梅如豆,难寄陇头音信。”
下里巴音下里:乡里;巴:古国名,在今川东一带。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
知音识曲指通晓音乐。《乐府诗集·相和歌辞·秋胡行》:“有美一人,婉如清扬。知音识曲,善为乐方。”
余音袅袅形容音乐悦耳动听,令人沉醉。宋·苏轼《前赤壁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五音六律五音:指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六律:定乐器的标准。指古代音律。后也泛指音乐。《尚书·益稷》:“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在治忽;以出纳五言,汝听。”《孟子·离娄上》:“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纶音佛语比喻不由得不服从的话。
空谷跫音跫:脚踏地的声音。在寂静的山谷里听到脚步声。比喻极难得到音信、言论。明·宋濂《贞节堂记》:“《柏舟》之诗,不作久矣,余于妇庄,宁不若闻空谷跫音乎!”
靡靡之音靡靡:颓废萎靡。使人萎靡、颓唐的声音。形容颓废、萎靡或淫荡的音乐。先秦 韩非《韩非子 十过》:“师旷曰:‘此师延之所作,与纣为靡靡之乐也。’”
足音空谷比喻难得的人物或言论。明·汤显祖《答王相如书》:“足音空谷,乃有相如。”胡熊锷《粲如到问偕隐内子目疾代赋以谢之》诗:“眼底浮云成变幻,足音空谷到沈幽。”
渺无音信指毫无消息。巴金《发的故事 窗下》:“你不能就这样渺无音信地丢开了我,让我孤零零地住在这个陌生的大城市里。”
音问相继音问:音信。书信和别人捎来的问候连续而来。唐·刘禹锡《令狐仆射》诗题:“令狐仆射与予投分素深,纵山川阻峭,然音问相继。”
遗音馀韵前人作品的馀音和韵致。形容作品美妙。
金口玉音旧时用以指天子之言。后泛指说话正确,不能改变。晋·夏侯湛《抵疑》:“金口玉音,漠然沉默。”
同音共律音律相同。比喻关系密切。汉·赵晔《吴越春秋·夫差内传》:“且吴与越,同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
濮上之音濮上:古地名。靡靡之音。西汉·司马迁《史记·乐书》:“故闻此声必于濮水之上,先闻此声者国削。”
佛旨纶音纶音:皇帝的诏令。菩萨的旨意,皇帝的诏令。指必须遵行的号令。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40回:“便是佛旨纶音,要把她送到龙宫去,作个龙女,也许是万两黄金,买不动她那不字儿。”
遗音余韵前人作品的余音和韵致。形容作品美妙。《宣和书谱 皇象》:“则又见其遗音余韵,得之于笔墨外也。”
鸾音鹤信比喻仙界的音信。唐·罗隐《淮南高骈所造迎仙楼》诗:“鸾音鹤信杳难回,凤驾龙车早晚来。”
音耗不绝音耗:消息。消息和书信不断。指保持联系。唐·张读《宣室志·计真》:“生留旬月,乃挈妻孥归青齐,自是李君音耗不绝。”
咬音咂字形容说话一字一板,郑重其事。萧乾《栗子·皈依》:“‘所以你这臭丫头就没了魂似地跟了下去,对吗?’老妇人咬音咂字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