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有关须的成语

有关须的成语

有关须的成语共收录57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解铃还须系铃人比喻由谁引起的麻烦,仍由谁去解决。宋 惠洪《林间集》卷下载:法灯泰钦禅师少解悟,然未为人知,独法眼禅师深奇之。一日法眼问大众曰:“虎项下金铃,何人解得?”众无以对。泰钦适至,法眼举前语问之,泰钦曰:“大众何不道:‘系者解得。’”由是人人刮目相看。
男大当婚,女大须嫁婚:指男子娶妻。指男女长大成年当须婚嫁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八回:“古语说得好,男大当婚,女大须嫁……只因他屡屡来求,难于拒绝,故我劝侄女嫁他。”
溜须拍马比喻讨好奉承。浩然《艳阳天》第128章:“跟在李乡长的屁股后边,溜须拍马,可神气啦。”
阎罗王面前须没放回的鬼人死后就不会复活。比喻到手的钱不会再退出来。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1回:“这话却似放屁!做公人的‘那个猫儿不吃腥’?阎罗王面前须没放回的鬼。”
须发皆白胡须头发全都白了。指年事以高。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那太公年近六旬之上,须发皆白,头戴遮尘暖帽,身穿直缝宽衫,腰系皂丝绦,足穿熟皮靴。”
拈断髭须髭:嘴上边的胡子。频频搓转胡子,以致搓断了几根。形容写诗时反复推敲的情态。曾朴《孽海花》第35回:“因为这种拈断髭须的音调,在这个书斋里,不容易听到的。”
相须为命互相依靠着过日子。泛指互相依靠,谁也离不开谁宋·苏辙《为兄轼下狱上书》:“臣早失怙恃,惟兄轼一人,相须为命。”
唇齿相须犹唇齿相依。明·蒋一葵《长安客话·四海冶》:“宣镇东起四海冶、火焰山,接昌镇、黄花镇界。四海冶正直黄花镇北,适当山陵后背,乃唇齿相须之地。”
须臾之间须臾:片刻。指极短的时间。明·施耐庵《水浒传》第39回:“须臾之间,只见戴宗舒眉展眼,便爬起来。”
不时之须不时之需。指随时的、不是预定时间的需要。宋 苏轼《后赤壁赋》:“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无须之祸《三国志·魏志·袁绍传》:“扞绍呴遂勒兵捕诸阉人,无少长皆杀之,或有无须而误死者。”后以“无须之祸”谓无辜受累而遭祸。《三国志·魏志·袁绍传》:“扞绍呴遂勒兵捕诸阉人,无少长皆杀之,或有无须而误死者。”
男大须婚男子长大成年后总要娶亲成家。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天衣怀禅师法嗣 侍郎杨杰居士》:“……忽大悟,乃别‘有男不婚,有女不嫁’之偈曰:‘男大须婚,女长须嫁。讨甚闲工夫,更说无生话。’书以寄衣,衣称善。”
牡丹虽好,终须绿叶扶持扶持:扶助。比喻再好的事物也要有个帮衬。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有了银钱,却又只怕没人,又道是‘牡丹花好,终须绿叶扶持’。”
须髯如戟髯:两颊上的胡子。戟:古代的一种兵器,长杆头上附有月牙状的利刃。胡须又长又硬,一根根像戟似的怒张着。旧时形容丈夫气概。《南史 褚彦回传》:“君须髯如戟,何无丈夫意?”
莫信直中直,须防人不仁直:公正,正直。不能简单地相信别人很正直,而应当提防他存心不良。明·施耐庵《水浒传》第45回:“石秀自肚里暗忖道:‘莫信直中直,须防人不仁。’我几番见那婆娘常常的只顾对我说些风话,我只以亲嫂嫂一般相待。”
染须种齿染须发,镶假牙。以之掩饰衰老。宋·陆游《岁晚幽兴》诗:“卜冢治棺轮我快,染须种齿笑人痴。”
男大须婚,女大须嫁婚:指男子娶妻。指男女长大成年当须婚嫁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4回:“国太曰:‘男大须婚,女大须嫁,古今常理。’”
心病还须心药医心里的忧虑或恋念成了精神负担,必须消除造成这种精神负担的因素。
燕颔虎须形容相貌威武。《三国演义》第一回:“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
磨砺以须磨快刀;等待着。比喻作好准备等待时机。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十二年》:“摩厉以须,王出,吾刃将斩矣。”
不可须臾离须臾:片刻。一会都不能离开。形容至关重要西汉·戴圣《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者也,可离非道也。”
解铃须用系铃人比喻由谁引起的麻烦,仍由谁去解决。同“解铃还须系铃人”。明·瞿汝稷《指月录》第23卷:“眼一日问众:‘虎项金铃,是谁解得?’众无对。师适至,眼举前语问,师曰:‘系者解得。’”
相须而行须:需要,依存。互相依存而行动一致。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刘陶传》:“夫天之与帝,帝之与人,犹头之与足,相须而行也。”
心病还须心上医心里的忧虑或精神负担必须消除造成这种精神负担的因素。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5卷:“自古说得好:‘心病还须心上医’,眼见得不是盼奴来,医药怎得见效。”
割须弃袍割掉胡须,丢掉外袍。形容战败落魄的样子。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8回:“超遂令人叫拏短髯者是曹操。操闻之,即扯旗角包颈而逃。”
莫须有原意是也许有吧。后指凭空捏造。《宋史 岳飞传》:“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
女大须嫁同“女长须嫁”。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国太曰:‘男大须婚,女大须嫁,古今常理。’”
牡丹花好,终须绿叶扶持比喻人不管有多大能耐,总得有人帮助。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9回:“有了银钱,却又只怕没人,又道是:牡丹花好,终须绿叶扶持。”
隔舍须有耳,窗外岂无人须:应当。指秘密的言谈也可能泄漏。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60回:“正是隔舍须有耳,窗外岂无人!公子听得仔细,即心中转道:‘奇怪,难道他主仆多是女人?’”
女长须嫁指女子成年后须及时出嫁。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侍郎杨杰居士》:“忽大悟,乃别‘有男不婚,有女不嫁’之偈曰:‘男大须婚,女大须嫁。……’”
摩厉以须磨快刀子等待。比喻做好准备,待时而动。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十二年》:“摩厉以须,王出,吾刃将斩矣。”
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杀人必须要看到流血,救人必须彻底。比喻做事要认真彻底。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回:“鲁智深道:‘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洒家放你不下,直送兄弟到沧州。’”
捋虎须捋:抚摩。比喻触犯有权势的人或冒着很大的风险。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五回:“太公道:‘好却甚好,只是不要捋虎须。’”
芥纳须弥须弥:传说中的古印度山名。佛教说法,小小的芥子可包容须弥大山或整个世界。
拍马溜须比喻谄媚奉承。草明《乘风破浪》六:“新社会拍马溜须根本吃不开。”
撩虎须犹捋虎须。谓冒犯虎威,担受风险。唐 裴铏《传奇·孙恪》:“无何使我撩虎鬚,几不脱虎口耳。”亦省作“ 撩虎 ”。清 王夫之《章灵赋》:“奋残形以殆庶兮,危叹於撩虎。”
隔墙须有耳,窗外岂无人须:应当。指秘密的言谈也可能泄漏。元·孟德耀《举案齐眉》第二折:“隔墙须有耳,窗外岂无人。这小贱人无理,瞒着老夫,引着梅香去书房中看梁鸿去了。”
巾帼须眉巾帼:古代妇女配戴的头巾和发饰,后借指妇女。须眉:胡须和眉毛,借指男子汉,大丈夫。具有男子汉气慨的女子。清 曾朴《孽海花》第14回:“容貌虽说不得美丽,却气概丰富,倜傥不群,有巾帼须眉之号。”
须眉皓然胡须眉毛都白了。形容年老。战国·宋·庄周《庄子·渔父》:“有渔父者,下船而来,须眉交白。”
男大须婚,女大必嫁指男女长大成年当须婚嫁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五回:“男大须婚,女大必嫁,这是人伦大事,五常之礼,何故烦恼?”
斯须之报斯须:短暂;报:报答。指微小的报答。明·吴承恩《西游记》第63回:“行者道:‘不敢,向蒙莫大之恩,未展斯须之报。’”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君:敬称对方;终:终究。送多远的路,终究要分别。元 无名氏《马陵道》楔子:“哥哥,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哥哥你回去。”
磨厉以须亦作“磨砺以须”。谓磨刀以待。比喻作好准备,等待时机。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03回:“檄文到日,磨厉以须,车马临时,市肆勿变。”
燕颔虬须见“燕颔虎头”。唐·白居易《赠李兵马使》诗:“江南别有楼船将,燕颔虬须不姓扬。”
剪须和药须:胡须;和:混和,拌。剪掉胡须拌药。比喻上级体恤下属。《新唐书·李勣传》:“帝乃自剪须以和药,及愈入谢,顿首流血。”
虎口拔须从老虎嘴边拔胡须。比喻冒极大的风险。霍达《穆斯林的葬礼》第一章:“于是就有一些专门拉纤的掮客,壮着胆子来找侦缉队长,想从虎口拔毛。”
救人须救彻救:援助,挽救;彻:彻底。比喻救助别人应该做得彻底,不能半途而废明·沈受先《三元记·毁券》:“你身无盘费,岂能同去,若又拆散,不如不救你了。自古道救人须救彻,叫当直的,银子取五两过来。”
割须换袍须:胡须。形容打了败仗狼狈逃跑。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8回:“超遂令人叫拏短髯者是曹操。操闻之,即扯旗角包颈而逃。”
须眉巾帼须眉:男子;巾帼:女子。称女子而有丈夫气概者。柳亚子《长松山房歌》:“放毫谁写长松图?须眉巾帼南海何。”
须眉交白交:都。胡须和眉毛都白了。《庄子·渔父》:“有渔父者下船而来,须眉交白,被发揄袂。”
须髯若神指胡须长得很美,如同神人。
煮粥焚须比喻兄弟友爱。《新唐书 李勣传》:“性友爱,其姊病,尝自为粥而燎其须。”
睁目张须
虎口扳须扳:拉。从老虎嘴边拔胡须。比喻冒极大的风险。清·陈瑞生《再生缘》第55回:“郦老师纵是丽君,我也不敢往虎口扳须,龙头锯角。”
须眉男子指男子汉大丈夫。明·周楫《西湖二集·侠女散财殉节》:“丫环之中,尚有全忠全孝顶天立地之人,何况须眉男子。”
摩砺以须见“摩厉以须”。唐·白居易《<因继集>重序》:“盖示余勇,摩砺以须我耳。”
须弥芥子意思是偌大一个须弥山塞进一粒小小的菜籽之中刚刚合适。形容佛法无边,神通广大。也形容诗文波诡变幻,才思出众。《维摩经不思议品》:“若菩萨住是解脱者,以须弥之高广,内芥子中,无所增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