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有天地的成语故事


别有天地

拼音bié yǒu tiān dì

基本解释天地:风格或境界。另外有一种境界。形容风景或艺术创作等引人入胜。

出处唐 李白诗《答山中人》诗:“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别有天地的典故

李白,字太白,自号背莲居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祖籍是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因罪迁居西域,出生在碎叶(今独联体境内),在绵州(今四川绵阳)的青莲乡长大。

李白年轻的时候,爱好剑术,轻财仗义,善于作诗。25岁那年,他身佩宝剑,辞别亲人,离开故乡,出外远游。几年间,漫游了现湖南、湖北、江苏、浙江的许多地方。他才能出众,抱负远大,渴望参加政治活动,但是在黑暗的官场里,他光明磊落的胸怀和正直不屈的性格是不受欢迎的,所以十多年没有结果。

四十一岁那一年,李白受到唐玄宗召见,他的才能在京中轰动一时。但当时的唐玄宗是个一心追求享乐的“太平天子”,国家政务操纵在奸相李林甫和宦官高力士手中。唐玄宗只希望李白做一个歌功颂德的御用文人。但李白性情孤傲,在皇帝和权贵面前没有丝毫媚态,因而遭到高力士等人的诽谤,逐渐不受唐玄宗信任。

当李白看清唐玄宗确实没有重用自己的意思之后,他担心会因小人的诽谤而遭祸害,就自动要求离开朝廷。在长安的三年生活中,他认清了现实的黑暗和统治者的腐败,写出了许多有深刻思想内容的诗篇。

离开长安之后,李白又开始了十年的漫游生活。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屡遭挫折,他产生了求仙访道的想法,希望摆脱丑恶的现实追求美好生活。《山中问答》就是他写的一首追求美好境界的诗,诗意是这样的:有人问我为什么栖宿在碧山,我微笑着没有回答,心中自在悠闲。且看那桃花随着流水自由自在地飘向远方,这里另有一种境界,不同于黑暗、污浊的人间。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别有天地)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正本溯源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序》:“孔子既不得位,不能垂诸制度礼乐,是以为之正本溯源。”
条条大路通罗马 艾煊《大江风雷》第五部:“小司书不等何为说完,就打断了她的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
引鬼上门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吾本等好意,却叫得‘引鬼上门’,我而今不便追究,只不理他罢了。”
挥霍无度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102回:“因为儿子豹英一向挥霍无度,不敢交与他。”
草菅人命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1卷:“所以说为官做吏的人,千万不要草菅人命,视同儿戏!”
斗唇合舌 南唐·刘崇远《金华子杂编》卷上:“韩三十五老大汉向同年觅得一副使,而更学斗唇合舌。”
鸿鹄将至 先秦 孟轲《孟子 告子上》:“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空费词说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三:“仆有一计,于兄甚便。只恐兄溺 枕席之爱,未必能行,使仆空费词说耳!”
仁义道德 唐·韩愈《原道》:“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
不攻自破 唐 顾德章《上中书门下及礼院详议东都太庙修废状》:“是有都立庙之言,不攻而自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