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消魄散的成语故事


魂消魄散

拼音hún xiāo pò sàn

基本解释魂:灵魂;魄:气魄,精神。形容惊恐万分,极端害怕。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77回:“李明见先折了一个,却待也要拨马回走时,被杨志大喝一声,惊得魂消魄散,胆颤心寒,手中那条枪,不知颠倒。”


暂未找到成语魂消魄散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魂消魄散)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谈笑风生 宋 辛弃疾《念奴娇 赠夏成玉》词:“遐想后日蛾眉,两山横黛,谈笑风生颊。”
国中之国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六章:“上海市民也因租界形成‘国中之国’,中国人民不能在自己的领土上举行爱国运动,无不恨恨不已。”
因材施教 《论语 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披肝沥胆 唐 刘贲《应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策》:“或有以系危之机,兆存亡之变者,臣清披肝沥胆,为陛下别白而重言之。”
孤身只影 元 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可怜我孤身只影无亲眷,则落的吞声忍气空嗟怨。”
发综指示 《史记·萧相国世家》:“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
丑声远播 《宋书·卢陵孝献王义真传》:“咸阳之酷,丑声远播。”
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 陆游《游山西村》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外圆内方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郅恽传》:“案延资性贪邪,外方内圆,朋党构奸,罔上害人。”
疙里疙瘩 清·郭小亭《济公全传》第五回:“滋着一脸的泥,破僧衣,短袖缺领,腰系丝绦,疙里疙瘩,光着两只脚,拖一双破草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