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焦口燥的成语故事


唇焦口燥

拼音chún jiāo kǒu zào

基本解释焦:干。形容说话过多而口唇干燥。

出处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暂未找到成语唇焦口燥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唇焦口燥)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进种善群 清·张鹤龄《法人篇》:“且变法之后,而人亦有与之俱变者,此进种善群之公例,而其效有操券决也。”
及时应令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一回:“又忙着替孙子做了一套及时应令的棉袍褂,预备开贺的那一天好穿了陪客。”
坚强不屈 荀况《荀子 法行》:“坚刚而不屈,义也。”
讴功颂德 西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民皆歌乐之,颂其德。”
犀牛望月 《关尹子 五鉴》:“譬如犀牛望月,月形入角,特因识生,始有月形,而彼真月,初不在角。”
刻骨铭心 唐 李白《上安州李长史书》:“深荷王公之德,铭刻心骨。”
有约在先 元·无名氏《举案齐眉》第一折:“老夫人,这事本已有约在先,况兼孩儿又执意定要嫁她,也是他的缘分了。”
惜指失掌 《南史 阮佃夫传》:“佃夫拂衣出户,曰:‘惜指失掌邪?’”
绳锯木断 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第十卷:“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不三不四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五卷:“可见元宵之夜,趁着喧闹丛中干那不三不四勾当的,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