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高中作文2022高考作文预测十大热点话题3篇2022高考作文预测十大热点话题3篇

2022高考作文预测十大热点话题3篇


每年的高考语文作文都是非常受关注的一大热点,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同学们带来的2022高考作文预测十大热点话题【3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同学们。

新高考热点作文题材及篇一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三国时期文学家李康在《运命论》中说:“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意思是“德行高于众人,众人必定会对他加以诽谤”。然而,汉代儒家学者郑玄却认为人们对“有高德者则仰慕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意为人们“看见品德高尚之人就会仰慕他,看见行为光明正大之人就会效仿他”。

某中学拟以“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正方)和“行高于人,众必仰之”(反方)为题举行一场辩论赛,请你选择其中一方的观点,据此写一篇辩论词,以一辩的身份进行开篇陈词。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优秀范文】

行高于人,众必仰之

各位同学、各位评委、各位辩友:

大家好,我是反方一辩,我方认为:行高于人,众必仰之。

我方认为,“看见品德高尚之人就会仰慕他,看见行为光明正大之人就会效仿他”是人之常情。

人们看到有德行的人就像看到自然的美景,欣赏美景是正常的心态,绝对不会想这景物如此美,我要毁坏它。高铁女司机金婉鑫读大学时,看到日本新干线上女司机穿着制服开车的视频,想到的是羡慕。所以她专业用功,最后得了第一名,此外她还努力学跳爵士舞、到特教学院做公益。金婉鑫以一种平常心态看到日本新干线上女司机的优雅,并视其为自己的榜样,从而成就自我。不仅金婉鑫如此,其他人看到也是羡慕,而绝不会想着怎么诽谤她。所以说,“行高于人,众必仰之”是人之常情。

我方认为,“行高于人,众必仰之”是公民优良品质的重要体现。

常言道: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养成习惯,习惯成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所以自己的命运最终是由当初一个思想决定的。而“行高于人,众必仰之”正是积极向上的思想,它指引着人的行动,影响了人的命运。就像吴孟超的弟子王红阳所说的那样,在他们的眼里,吴老的高贵品质、渊博学问、大家风范和可贵精神,是一本厚重的书,一生也读不完。特别是吴老呕心沥血培养他们的师道与情怀,让他们一生受益、终身难忘。“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王红阳敬仰导师,始终向导师学习,走好了人生之路。不只是吴孟超的弟子向他学习,更有接受过他治疗的患者及普通群众尊重他爱戴他。

我方认为,“行高于人,众必仰之”是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

孔子有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告诫弟子也告诫后人,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要向之学习,与之看齐,见德行有亏或做事有误之人要反省检视自身是否存在这样的问题,而不是嫉妒和诽谤。司马迁读孔子著作之际,在内心深处极为敬佩这位古代的圣人。在司马迁看来,孔子是一座巍峨的高山,使人仰慕。来到孔子故居之后,他对孔子有了更深的理解,向往之情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他见到了孔子的庙堂、车服、礼器,见到这些与孔子密切相关的器物以后,好像孔子的形象就在自己的眼前。孔子、司马迁只是众多仰慕效仿有德者的个例。翻看中国历史,我们看到无数人以德行高尚之人为榜样,效仿他们,成就了自己,影响了后人。“行高于人,众必仰之”也成为优良传统。

我方一致认为,行高于人,众必仰之。

行高于人,众必仰之,是人的正常思维,是人们优良品质的重要体现,是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而今,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应努力使自己“行高于人”,而见到“行高于人”者也一定要见贤思齐。

高考作文话题预测篇二

错误也美丽

有人说“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春天是美丽的;有人说“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有人说"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秋天是美丽的,有人说“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冬天是美丽的。、而我说,那些在你探索真理,不断追求的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同样是美丽的。比如材料中的林校长一事,明显是一个很典型的错误,若大家的批评否定促其改正,以求更好,岂不是完成了一个很美好的转化?若错误助其读更多的书认更多的字,最起码类似的错误不会再犯或者少犯,对于校长而言反是大有裨益之事。

成功固然美好,我们大都向往一帆风顺的生活,畏惧失败和坎坷,渴望得到鲜花与掌声。但错误导致的磨砺同样美丽,可以说每一次波折都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

泰戈尔曾经说:“如果你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时,真理也就被关在门外。”朗根尼西也曾说:“不要给我忠告,让我自己去犯错误。”“人们若想有所追求,就不能不犯错误。”普朗克如是说。由此可见,错误对于我们的成长也很重要,错误并不可怕,它是通向成功的必然经历。

当我们专心钻研某一学术问题时,有可能犯错误,但不要担心,只要我们认真分析,改正错误,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同时会摸索出解决此类问题的办法,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有利于我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促进我们的成功。人生在世,孰能无过?“知错就改,善莫大焉”,这是我们众所周知的名言。仔细想来,确实很有哲理。

试想,若没有爱迪生思考中出现的错误,而导致多次实验的失败,哪有他不断改进最终取得的成功?若没有廉www.gaokaobaba.com颇因嫉妒而犯下的错误,哪有他静心思考反省,最终演绎的“将相和”之佳话?若没有邹忌受蒙蔽的错误哪里会有齐王被讽谏后的醒悟?哪里会有“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战胜于朝廷”的良好局面?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所以我们要善待错误,并学会仔细地分析错误,让一次次的错误引导我们走向成功。

正确对待错误,不断去探索,你会拥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正确对待错误,从中吸取教训,你会拥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旷达;正确对待错误,认真总结经验,反思反省自身问题,你会收获“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成功。

郑愁予曾经说:“我达达的马蹄,是一个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我也要说:“我们前行的路上所犯的错误,也是美丽的,它能成就我们的事业和人生。”

失败是成功之母,所以错误也美丽,它可以给人以启示,促人反思,然后彰显人性的清姿丽影。学会自省,然后改正并感谢错误吧!

让我们身系一份执着,心袭一份灿烂,充满自信地面对错误,善待错误,直达成功的岸边,摘取累累硕果吧!

高考作文话题预测篇三

根据材料,完成作文。

杨振宁先生曾对弟子翟荟说,做科研要“宁拙勿巧”。翟荟教授也说,“宁拙勿巧”是一种科研态度,一方面是说做科研不要投机取巧,必须诚实;另一方面是说做学问没有捷径可走,必须一步一个脚印。

俄罗斯谚语:“巧干能捕雄狮,蛮干难捉蟋蟀。”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普遍的真理,即做事要讲究方法,巧干胜于蛮干。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看法,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作文写作要求:

(1)选准角度,确定立意;

(2)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3)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4)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5)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的关键词是“拙”与“巧”“巧干”和“蛮干”等。

材料一从“科研态度”的角度,提出“宁拙勿巧”的观点:诚实、不投机取巧、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肯干。注意的是,此处的“拙”作褒义解,相关的词条有:拙朴、拙诚、守拙、古拙、大巧若拙。

“巧”偏向于贬义的“取巧”:用巧妙的手段谋取利益(多指不正当的)或躲避困难,类似的词语还有:投机取巧,奇技淫巧,巧言令色,巧舌如簧,巧立名目,巧伪夸饰等。

材料二从“讲究方法”的角度,认为“巧干胜于蛮干”,即要学会使巧劲,用巧力,巧妙行事,灵巧变通。注意的是,此处的“蛮干”(不顾客观规律或实际情况去硬干)是贬义词,和前面的“拙”有所不同,所以不宜立意为“巧干不如蛮干”。

请写一篇文章”,没有限定文体,议论文和记叙文均可。“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写出自己的感悟和思考,最好结合现实,使文章更有针对性,内容更充实。

【立意】

(1)既要脚踏实地,又要讲究方法。

(2)踏实做事,灵活处事。

(3)诚实为人,不投机取巧。

(4)脚踏实地,宁拙勿巧。

(5)讲究方法,提高效率。

【考场优秀作文推荐.欣赏】

【题目】拙中得巧,清光自来

古语曰:“宁拙勿巧。”有人又云巧干胜于蛮干。巧意味着机数,拙则意味着踏实稳干。二者看似相悖,但巧有巧的简便,拙有拙的稳妥,二者结合,先是有“词劣而后工”般拙的积淀,再随着它“新去月婆安”,巧妙应变,也会悟得那条“人道是,清光更多”。是故在拙中觅巧,清光自然来。

老歌《笨小孩》近期刷屏网络,便是大众对拙这样持续努力的态度认可。无论是《阿甘正传》里的励志阿甘,还是《垫底辣妹》里逆风翻盘的女孩。全社会都在肯定这不怕重头再来的勇气,这沉心静气的心境。……如阿麦克·韦斯的“后视镜”理论,只顾着当前之路,而忘记来因与去路。

这是“拙”的悲哀,而反之,“巧”又如何不是一样?

的确有人取巧夺胜:在改革开放初期,随意游深圳,获一身黄金,在文物并购低谷时二两拨千金,成顶级收藏家。但这样没有积淀的巧,不死守,很难出位。所以有明星乘直播快车敛财,终获诈骗丢脸一条龙服务进监狱,所以有《看不见的城市》云:所谓得巧而沉醉在城市者,终成欲望之奴。”

“拙”与“巧”孤立则均有风险,然合则有无穷的制胜潜力。

就文学领域而言,我们深知杜甫苦心孤诣,不成好文不罢休。“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来的是多么自然与灵巧,可反观时人授机取巧“萧萧搏黍声中日,漠漠春鉏影外人”,博黍与春鉏就是黄鹏与白鹭,“萧萧”与“漠漠”也来自名篇的寻章摘句。怎的,就让该诗默默无闻?这倒反衬出了杜甫深厚的文学功底与深谙平易近人的传唱之学。

而生活中亦存拙巧皆用的现象。近日,世界技工大赛中,中国农民工如盘古开天辟地般首次为中国夺得金奖。他顺利创新了新式砖以补建筑之弊,我们却不能不去看他走出巧思之路后三十年如一日的精心研究。……。

拙中得巧,是一个人毫不放弃的咬牙坚持,还有从不麻木的敏捷。正如那句“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一样,当你有了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努力,才有机会去选择哪一片海域,创造哪一方润土。

且就坚持安而后工吧,待到新春能有丰富的枝条荡漾,再斫去月婆娑,得那清光更多。“拙”中得“巧”,清光不误。

【名师点评】

本文是一篇非常优秀的考场作文,表现出了考生深刻思维逻辑能力,娴熟写作技巧与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文章的优点具体表现如下:

文章开头引用古语格言,引出本文的论题:拙中觅巧,清光自然来。接着文章从“拙”的悲哀的角度,论证“拙”的行为不足,“巧”在离开“拙”之后的也以悲剧结束。最后论证只有“拙”与“巧”的高度结合,才是取得成功的关键,正所谓“拙中得巧,清光不误”是也。

文章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有力,论证过程清晰,层次清楚,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把“拙”与“巧”的关系说得清楚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