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科幻作文优秀4篇


下面是小编为同学们带来的高中科幻作文(优秀4篇),在同学们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小编给您的同桌。

高中科幻作文篇一

有人说,《三体》达到了世

界科幻最高水平,也有人说,《三体》带动了中国科幻文学的复苏。您怎么看待中国科幻文学的现状?

说《三体》达到了世界科幻

文学的最高水平,我把这看作是善意的鼓励。但它肯定不是实际情况。现在,在国外,很多人不知道中国有科幻小说,正如我们很多人不知道美国有武侠小说。在这种情况下,达到世界最高水平的说法,是很可笑的。《三体》的热销带动科幻文学创作复苏的现象是存在的。一本畅销作品对所在文学门类的确有很大带动作用,但这种带动能否持续,还需要作者和出版者的努力。目前国内从事科幻文学创作的作者人数还是很少的,长期的创作者大概就十几、二十个人。美国每年出版的科幻小说大概上千种,而即便是中国科幻文学繁荣的2012年,新出的科幻作品也未必超过100种。这就是差距。这么小的文学群体,要想持续比较好的局面,需要做出很多努力。

美国的科幻文学实现了成

人化的过程,相比之下中国的科幻文学处于怎样的状态?

美国科幻文学的成人化并

不全是优点。它的传统科幻文学以纸质媒体为主要载体,一大问题就是读者的老化,这可能使它的科幻文学缺乏活力。

中国科幻文学的主要读者是中学生和大学生,并在明显高龄化。这有历史原因,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中国把科幻当作工具性科普,那时几乎都是少儿科幻。但这也是我们的优势。这群读者的基数很大,而且充满活力,所以2007年有美国科幻作家在中国看到有那么多狂热的科幻读者,他们觉得科幻的未来可能是在中国。

您提到把科幻作为工具性

科普有历史的原因,这个情况现在发生变化了吗?

世界经典科幻作品中,或多或少都有科普理念,但总的来说,科幻文学和科普是两回事。中国的情况比较特殊。科幻文学20世纪初在中国出现,中国的第一部科幻作品是1904年荒江钓叟所著的《月球殖民地》。那时的中国社会渴望崛起,渴望接受文明。科幻因此被赋予使命,成为一种传播科学的工具。鲁迅先生的论述就很有代表性:科幻是精于科学,委以人文。即把科学用大众容易接受的方式传播。

到了上世纪80年代,这种情况得到修正,科幻的文学属性得到强调。但在90年代第三波科幻文学热潮中,中国的科幻又走到另一个极端,现在的科幻作品中看不到一点科普的影子。科普性科幻几乎是中国的特色,我们为什么不把它保留下来呢。科幻文学和其他主流文学一样,需要坚持自己核心的东西,不应该为了获得主流承认,而把核心丢掉

美国最近围绕“科幻已死”在

展开争论。您对此怎么看?

探讨“科幻已死”的说法经

常在各种媒体上出现。近期是在《洛杉矶时报》上,一位著名科幻评论家评论美国最佳科幻选集时说,选集里的作品显示了科幻文学的疲态。那里的大部分作品,除了重复以前曾有过的创意,在已经搭好的舞台上讲述自己的故事之外,很少见到新想法。他认为,不管是读者还是作者,在现在科技飞速变化的时代,很难想象新的未来世界。

您也提到过,中国科幻文

学的灵魂在消失。科幻文学的灵魂是什么?这个问题有多严重?

科幻文学没有一个大家公

认的定义,按照传统的理解,科幻文学应该描写一个被已知科学规律支配的大自然和宇宙,它所描写的故事是超现实的,但不是超自然的。现在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技术渗透到人类生活中,并将其改变的速度非常快。传统的科幻文学创作越来越困难。你要超越现实,创作出带给读者震撼感和新奇感的作品,很有难度。

科幻文学吸引人的是借助科学给人类带来的神奇感,以及借助科学给人类带来的对未来的向往。但是目前,未来到来的速度太快了,现在的世界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是以前科幻小说描写的世界,现实对科幻作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刚才提到科幻创意缺乏,其实不是科幻创意缺乏,而是其他领域的创意太多了。这需要作者具有更独创的思想,同时把独创性变成读者喜欢的一个个好故事。这很困难。中国科幻文学的灵魂在消失,这个问题很严重,从《三体》的出版就能看出来。《三体》的前两部照顾到了科幻圈以外读者的欣赏取向,但第三部,脆写成给科幻迷看的纯科幻,反而产生更大影响。这说明科幻文学和其他主流文学一样,需要坚持自己核心的东西,不应该为了获得主流承认,而把核心丢掉。中国尤其应如此,因为我们的科幻文学还处在成长阶段。而美国关于“科幻己死”的那场争论,本质上也是源于这个问题。有评论家认为,科幻正逐渐被奇幻取代,失去了自身的位置。不管是为子孙万代着想,还是为自己过得更充实,我们都更应该创造一个勇于开拓的文化

《三体》推出英译本,翻译

会造成理解的隔阂吗?

《三体》的英译本今年会在

美国出版,韩文版也在翻译中。所有文学题材中,科幻文学最具共性。因为在科幻文学中,人类就是一个种族,共同面对宇宙中其他的文明。与别的文学题材相比,科幻文学探讨的问题是全人类共同关心的话题: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的未来是什么。

您曾提到,太空探索和科

幻文学几乎是同步繁荣,同步衰落。是什么共性使它们具有这样同步的变化?

我看到过一个观点,人们

高中科幻作文篇二

在四维时空的坐标轴上,这一点的名称叫做“第四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颁奖盛典”。

2013年,是一个特别的年份,这将是中国科幻的一个分水岭。三十年前,1983年,中国科幻在全国范围内被打压、禁止,开始走上一段艰难的奋斗历程。近些年,图书引进、科幻迷组织发展、国内外对科幻的关注、主流文学界和其他行业与科幻的互动、尤其是近期《三体》即将面世的英文版本和进军影视行业的可能性――这一切都借助第四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这一契机,向世人昭示:中国科幻事业的发展即将迎来一段全新的历程。

上午10点,星云奖嘉年华开幕式在飞碟形状的太原煤炭交易中心举行。舞台上,巨大的LeD屏幕上星云流转,灯光璀璨,中国著名的科幻研究学者、专家、作家一字排开,进行讲话、签售;周围媒体长枪短炮,幻迷掌声雷动,十几名保安紧张地维持着秩序。

下午,“科幻照进现实”高峰论坛正式举行,著名科幻作家学者吴岩、刘慈欣、韩松、杨鹏等依次上台发言。作家们畅所欲言,气氛异常热烈。

晚上,太原工人文化宫门口热闹非凡,红毯铺开,相机频闪,颇有好莱坞颁奖现场的风范。科幻作家、学者们三三两两一组,挽着同伴的手从红毯上依次走过。

随后,颁奖典礼在音乐厅内举行。舞台上,三十余名音乐家伴着指挥,演奏了一首又一首科幻、动漫曲目。舞台下,几百名科幻爱好者与心爱的作家们济济一堂,顾不得音乐会的礼仪频频尖叫鼓掌。

当晚,陈楸帆、程婧波、杨鹏、张冉等中国科幻作家携《荒潮》《开膛手在风之皮尔城》《超时空大战》《以太》等科幻作品获得金奖。此外,希望出版社出版的“奇点”科幻丛书第一辑获得最佳科幻图书金奖、《新科幻》编辑赵晓旭获得最佳科幻编辑金奖。

纵观本届获奖者,“80后”作家占据了主导地位。陈楸帆以《荒潮》夺得最佳长篇科幻小说奖和最佳新锐科幻作家奖两项金奖。近年来,以陈楸帆、夏笳、宝树、飞氘、程婧波、迟卉等为代表的一批80后新锐科幻作家的作品陆续出版,他们正成为中国科幻事业中不容忽视的力量。

本届星云奖由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主办,希望出版社、百度贴吧“兴趣大师养成计划”和《新科幻》杂志社承办。据悉,第五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将由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主办,北京果壳互动科技传媒公司承办,于2014年秋季在北京举行颁奖典礼。

正如吴岩老师所说,“中国科幻文学承载着中国人探索科学精神、建立全新宇宙观的梦想叙事,在一个新高度上为改革开放探测着多种深度未来。科幻不是简单的娱乐,在一定程度上它丰富着伟大中国梦的内涵。”

高中科幻作文篇三

托着腮,幻想着,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想把每个同学父母的记忆移植到同学的记忆中。用父母儿时的艰辛来激励我们这一群叛逆的孩子努力学习。让父母记忆中的那一颗颗汗水,化作一场雨,浇灌着我们只顾吃喝玩乐的活跃的脑细胞。用父母那一滴滴晶莹的泪珠,敲打着我们自私的心灵。让父母对我们爱的记忆,来激励我们奋勇向前……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想把小孩那纯真无暇的记忆移植到我的记忆中,尽情享受那没有痛苦,没有郁闷,没有纠结的快乐生活的记忆……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想把那道“残阳”给亲人留下的悲痛记忆移植到我的记忆中,让我独自一人去承受痛苦。我相信:坚强的心灵可以抵挡一切。我想看到的:只不过是家人能够开心快乐地度过每一天。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想把诗人的记忆移植到我的记忆中:领略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攀登泰山极顶,感受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阔。欣赏那“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享受江南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秀丽景色。感受苏轼那“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超俗与豁达……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那该有多好……

叮铃铃——

高中科幻作文篇四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科幻文化;审美价值;现实隐喻

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291-02

多丽丝・莱辛是当代英国最著名的女性作家之一,被誉为“文坛的常青树”。2007年,这位88岁的英国作家摘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成为文学奖开设以来年龄最大的获奖者。在她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写作生涯里,莱辛在写作技巧与主题风格上一直孜孜不倦地进行开拓创新,取得令人瞩目的文学成绩,为英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她众多类型的文学作品中,她的幻想类题材的小说无论是在思想性还是在艺术性方面都一度遭人非议。实际上,科幻小说是莱辛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全面了解这位女性作家的一把钥匙。目前,学术界关于莱辛科幻类文学作品的研究成果不多,这从侧面反映了学者对科幻文学价值的认识存在偏颇。因此本文以多丽丝・莱辛与西方科幻文化作为切入角度,从西方科幻文化的悠久历史、莱辛科幻小说的审美价值、莱辛科幻小说的现实隐喻三个方面出发,对多丽丝・莱辛科幻文学进行分析,以便认识其科幻小说的文学价值。

一、西方科幻文化的悠久历史

莱辛的文学创作题材广泛,包括社会政治、生态环境、女性问题、种族冲突等多个方面,深刻地反映了作家对现实的关注。在她漫长的写作生涯中,莱辛在艺术手法与表现题材等方面一直不断探索,展现出莱辛无限的创作热情。莱辛对科幻小说情有独钟,于是在她创作转型的过程中曾创作了大量的科幻小说,展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实际上,在西方文学发展的历程中,科幻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莱辛的科幻小说与西方科幻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西方的科幻小说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在西方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可谓是源远流长。一般认为,1818年玛丽・雪莱创作的《弗兰肯斯坦》是第一部科幻小说,被誉为科幻小说之母。这部小说的出现,标志着科幻文学的诞生。玛丽・雪莱想象力丰富,在他的笔下,丑陋的怪物、奇异的植被、宇宙飞船等科幻元素比比皆是。这一时期的科幻小说创作还处于萌芽阶段,虽然这些作品没有固定的写作模式,但是太空探险、外星物种入侵地球、自然灾难等主要科幻题材已经出现。这些作品基本上确立了后来科幻小说的题材内容。19世纪后期,随着工业革命如火如荼的展开,科技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科幻小说也进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科幻小说佳作济济,人才辈出,儒勒・凡尔纳、雷・布拉德伯利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的创作形式多样,题材众多,丰富了科幻小说的表现技巧,将科幻小说推向了一个令人难以企及的高峰。实际上,科幻小说之所以在西方经久不衰,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深受大众的喜爱。科幻小说以科技为依托,在大胆的想象中讲述荒诞不经的奇异故事,满足了读者对科技、对未知世界的幻想。

其次,多丽丝・莱辛深受西方文化的浸染,因此源远流长的科幻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对她产生了影响。科幻文学的产生与兴盛与西方科技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而莱辛所处的时代正是西方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全盛时期。在利益的驱使下,人们开始滥用科技,这导致一系列环境问题与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于是科幻文学在创作倾向上发生转变:从萌芽时期的浪漫想象走向黄金时期严厉批判,莱辛的科幻小说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作为一名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作家,莱辛的科幻小说不局限于对未来世界的浪漫想象,他在科幻的外衣下,将战争、殖民主义、种族冲突等严肃的社会问题融入其中,在影射现实世界的同时,表达了她对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关注。例如小说《什卡斯塔》讲述发生在太空的两次大战,展现了科技滥用的严重危害。莱辛以太空战争隐喻发生在地球上的两次世界大战,批判力度可见一斑。

二、莱辛科幻小说的审美价值

莱辛的文学成就卓越,在小说、诗歌、剧本创作等方面都有着极高的造诣,被称为是“继伍尔夫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奥尔迪斯指出,在科幻小说领域,多丽丝・莱辛是属于威尔斯、赫胥黎和斯特普尔顿这一类传统的作家。莱辛的科幻小说是分析性和批判性的。[1]她的科幻小说在继承以往西方科幻文化的同时,还在叙事策略、写作风格等方面大胆创新,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审美价值。

首先,莱辛的科幻小说构思巧妙,情节曲折生动,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科幻小说想象奇特、大胆,带给读者全新的阅读体验,引人入胜。外星物种、宇宙飞船、太阳能量板、先进的武器、人种改良实验……科幻小说家凭借他们的天才想象,创作了大量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的事物,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例如《玛拉和丹恩历险记》这部小说讲述了非洲某国的公主与王子玛拉与丹恩在战争中不幸成为孤儿。两人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隐姓埋名。随着自然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两人被迫踏上了艰难的逃亡之路。最终,他们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一块新的土地上重新建立了自己的家园。小说重点描写了基因的变异、病毒传播等问题,而高科技是小说中环境遭到破坏的根源所在。又如小说《三四五区间的联姻》以神话寓言的形式讲述三个强大银河系帝国之间的争斗,但是不同区域之间的联姻打破了人们原本和谐的生存状态,以此揭示他们的存在困境。

其次,莱辛科幻小说的审美价值还体现在小说用新颖的视角为读者刻画了一幅幅神奇、瑰丽的未来世界,开拓了读者的想象空间。《什卡斯塔》中的太空大战、《天狼星实验》中的基因工程、《裂缝》中的血腥杀戮、《玛拉和丹恩历险记》中的末日景象……莱辛用她天马行空般的诡谲想象,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在现实与想象中自由驰骋,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审美享受。作品熔现实与幻想、形象思维与科学思维于一炉,大胆采用象征、讽喻、隐射、荒诞等手法,曲折而夸张、生动而尖锐地反映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弊端,无情地鞭挞社会真实中的丑恶。[2]例如在小说《玛拉和丹恩历险记》中,莱辛描写了数千年后人类重回洪荒时代的悲惨景象。由于科技的发展,自然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玛拉和丹恩生活的地方变得寸草不生。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才背井离乡,开始踏上流亡之旅。莱辛通过这部作品旨在告诫人们要保护环境,努力寻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法。

三、莱辛科幻小说的现实隐喻

莱辛一生共创作了十部科幻小说,成为她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人们对她的科幻小说创作成就评价褒贬不一,但是莱辛锐意进取、不拘一格的写作态度着实令人敬佩。实际上,莱辛科幻小说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她用科幻小说的表现形式隐喻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展现了她对人类文明与未来世界的深切忧虑与特殊关怀。

首先,莱辛在她的科幻小说中描绘了一幅幅残破不堪的世界末日图景。酷热、干旱、饥饿、战争……这些极端的生存环境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敲响了警钟,体现了作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例如〔〕在小说《幸存者回忆录》中,莱辛通过细腻的文笔、丰富的情节讲述了一个超现实的故事,在婉约的叙述中向读者展现了一幅荒凉、死寂的末日灾难图。一场灾难过后,原本富饶的城市变得一无所有,整个城镇的居民陷入了恐慌之中,于是他们纷纷逃离到安全地带。再比如《第八号行星代表的产生》中,小说通过第八号行星气候的变化向居民带提出了挑战,最后老人星上的居民意识到了自己并不是大自然的主宰,但是已为时过晚,冰雪吞噬了整个星球。极度恶化的自然环境实际上是大自然对胆大妄为的人类的一种惩罚,莱辛通过这样的描写旨在引起读者的深思。

其次,莱辛的科幻小说具有隐喻现实世界的功能。莱辛的科幻小说不同于凡尔纳作品对于科技的热情和对人类未来的乐观憧憬,她笔下的世界满目疮痍、气候恶劣、人类信仰遗失、战争不断、危机四伏。[3]她科幻小说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她将现实社会的种种危机融入诡异的想象之中,用独特的批判方式剖析了当代世界的困境与难题,展现了她对人类的命运的深刻思考。例如《裂缝》是一则关于人类起源的寓言故事,通过历史学家讲述了男女两性族群的矛盾与冲突,最终两性走向融合。莱辛将她对人类的关怀直接延伸到对人类起源的思考,想象奇特。再比如小说《幸存者回忆录》通过描写战争对城市的破坏,使人们变得无家可归。于是引发了人性的堕落、文明的毁灭、道德的沦丧等一系列问题。实际上人类作为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不应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而一味向大自然索取,这样只会遭到自然的报复。莱辛通过描写离奇、荒诞的社会景象,打破了人们对未来世界的美好幻想,体现了作家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

莱辛作为英国文坛最具影响力的当代女性作家,她一生创作了相当数量的科幻作品。这些科幻小说不仅丰富了西方科幻文学的小说创作,还提升了科幻小说在文学中的地位,意义巨大。科幻小说在她五十多年的创作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幸存者回忆录》、《天狼星实验》、《裂缝》都是她科幻小说的代表性作品。莱辛用幻想的形式展现了现代人在未来世界可能面临的危机,在想象的世界中注入了自己对人类命运的忧虑。可以说,莱辛的科幻小说在西方科幻小说的发展历史中大放异彩,是这个时代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舒伟。从《西方科幻小说史》看多丽丝・莱辛的科幻小说创作[J].当代外国文学,2008,(3):77.

[2]李福祥。试论多丽丝・莱辛的“太空小说”[J].成都师专学报,1998,(2):49.

[3]李景。论多丽丝・莱辛科幻小说的艺术特征[J].凯里学院学报,2015,(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