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高中作文高二读书笔记摘抄简短精彩5篇高二读书笔记摘抄简短精彩5篇

高二读书笔记摘抄简短精彩5篇


读书笔记,在你读书之后的笔记应该怎么写?怎么样记录?看看下面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二读书笔记摘抄(简短【精彩5篇】,如果有助于您的写作,还请您介绍小编给您的同学。

二年级读书笔记篇一

最近我在阅读《王尔德童话》,里面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快乐王子》、《自私的巨人》……

当我读到《快乐王子》时,他的行为让我感动:他让小燕子把自己眼睛上的蓝宝石挖下来送给穷人;他让小燕子把身上的金叶子一片片取下来送给乞丐……

当我读到《自私的巨人》的前半段时,感到无比愤怒:他把孩子们赶出花园,在墙上打上“严禁入内”的告示牌,并对孩子们说:“花园是我的,你们谁都不准进来。”但是,后半段让我原谅了他。他把围墙推倒,邀请孩子们去她的花园玩,并对孩子们说:“对不起,我不该赶你们走,请你们原谅我吧。”最后孩子们原谅了巨人,又去花园玩了。

我真喜欢《王尔德童话》!

《读书笔记》之三年级篇二

如果,教室是一架飞机,就能够带着我们去周游世界。如果你长着一对想象的翅膀,就快飞入书中的世界,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吧!教室会飞吗?当然不会,《会飞的教室》只但是是孩子们在圣诞夜自编自导的一场戏罢了。

这本书主要描述了学生们在一学期生活中所发生的事。

书中的主人公有:

来自贵族的邬理,一个为了证明自我不是胆小鬼,而带着雨伞从爬杆上往下跳,结果摔折了腿。

穷人家的孩子戴马亭因为家境贫寒而不能在圣诞节回家,他为了不让别人明白他的痛苦,常常默默地流泪,恰好被培克老师看见了,于是培克老师用他的年终奖金——也就是原本想和“禁烟老师”一齐圣诞旅行的钱,帮忙戴马亭回了家。

还有一个多愁善感的姚尼,他的。经历,造就了他在写作方面的才能。他也很有写作天赋,《会飞的教室》就是他编写的。他的好朋友,还送给他一个响当当的称号——大作家。

这本书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在学校里,老师一向在背后鼓励我们,帮忙我们,就像书中的培克老师一样。我想说:“老师,多谢您!”

返回三年级读书笔记>>>

优秀读书笔记篇三

这个寒假里,我读了著名前苏联俄罗斯作家高尔基写的三部自传体小说之一《童年》。

这部小说主要描写了作家童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反映了小主人公阿廖沙在父亲去世以后,随母亲寄住在外祖父家中度过的岁月。

首先我觉得小主人公是一个十分可怜的孩子,他自幼丧父,又在十一岁丧母,外祖父也破了产,他只好走上社会,独立谋生。

其次,我觉得阿廖沙是一个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的孩子,也就是说对自由生活的热烈追求。在本书第七卷中写到了小主人公常常受到整条街上孩子们的痛打,通常是鼻子被打出了血,嘴唇也被打破,脸上到处是青一块、紫一块的,浑身都是土。外祖父下了禁令不许他再跑到街上去了。如果大街上静悄悄的,大街对他就不那么有吸引力了,可是一听到孩子们快乐的喧嚷声,他就顾不得外祖父的禁令,从院子里溜出去了。可见,阿廖沙也是一个比较贪玩的孩子,我还可以再举一个例子。在本书的最后,作者写道:从开学的第一天起,学校就引起他的厌恶,因为教师和神甫都不喜欢他,后来神甫让他退学,不过这并不使他伤心,他离开了学校,一直到放学之前都在镇上的几条肮脏的街上闲逛,细细地察看镇上的喧闹的生活。尽管如此,但作者又是一个知错就改、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人。后来学校来了一个叫赫里桑夫的主教,他认真地跟小主人公交谈了一番,使他十分激动,所以也就表现得比水还要安稳,比小草还要顺从。

从这个被真实记述下来的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少年时代的高尔基对自由的热烈追求。

经典名著读书笔记篇四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记录的是海伦。凯勒一生的事。书中感人心腑的故事,总是在我受到困难和挫折是鼓励我,不要后退。

海伦。凯勒从小就失去了听觉、视觉和甜美的`声音。她也曾因自己的条件而放弃过,可她又很快振作起来。这位美国女孩,在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凭着超人的毅力,不但学会了说话,还学会了五种语言文字!她一生共度过了八十八个春秋,却熬过了八十七个无声、无语、无光的孤独岁月!

看完这本书后,我的心里有一个疑惑:我们是独生子女,从小,爸爸妈妈就把我们看成掌上明珠,整天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像个“小皇帝”。稍遇困难、挫折就会一蹶不振,而海伦。凯勒所受到的困难与挫折是我们常人无法忍受的!

一个人只要胸怀大志,并不懈向着目标努力奋斗,就不会被一些客观条件束缚,你就会拥有无限的力量去实现它!坚贞不屈、不断进取的精神是海伦。凯勒所拥有的,我们——祖国的接班人更应该拥有这种美好的精神品质!

谈美读书笔记篇五

什么是美?这是一个很基本的问题,但毫无意外地,我们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它的确切答案。其实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美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每个人对于美都有不同的定义。在《谈美》中,朱光潜先生给了我们一个答案,虽然这个答案不一定正确,但至少比毫无头绪要高明许多。

许多人都认为,看过去舒服的就是美的,也许更深一层,会说心灵美也是一种美。但所有的这些都比较浅显的,而深入研究,又是望尘莫及的事了。通常我们对于美、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等这些问题感到很深奥,也研究甚少,关于这些问题,朱光潜先生在此书中都一并回复了,而且回复的很详尽,对于思想,文学,方法,理论等等也有详细的陈述。对于美,我们看到的都是片面的,也可以说成的表面的,而看完这本书,我对于美则有了全新的看法,这也是读此书的收获吧。

这本书是以信件的方式组成的,大多都是给读者的回信。(这一点,书中也有提到过)因此也就比较浅显易懂。在“知识链接”一栏中,编者提到了许多有关学术方面的美的知识。这让我们也提前了解了一些有关美的知识。

虽然此书不是一本完整的美学著作,却也从一些很重要很关键的角度对美学的入门者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帮助。

例如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文中,作者比较具体、完整地讲解了在文学与戏剧作品中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他首先回顾了这一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进而指出,典型人物是能够体现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些规律并且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物形象,而典型环境则是典型人物所处的能够反映社会历史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具体情景和背景。典型人物应生活在典型环境中,而不能与环境相脱节。在这里,共性是通过个性来表现的,是在特殊中显示一般。文学之所以能在偶然性中见出必然性,是与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理论分不开的。(此段有些摘录于原文)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在此也就不一一详谈了。

朱光潜先生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委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该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委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这是朱光潜先生不尚空谈,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这很值得我们青少年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