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读后感精彩3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小编为您精心收集了《目送》读后感(精彩3篇),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目送读后感1200字篇一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龙应台的《目送》一书,字行间流露着让人不禁触景生情的感动与亲情。而在这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龙应台与父亲之间的亲情。

父亲,是一位慈爱、关心女儿但又孤单,寂寞的老人。他全心全意地陪伴着女儿,但却只能“目送”她的走远。女儿由于工作的繁忙又或自己家庭的琐事,不能陪伴父亲,从以下这一段便可以看出两者的矛盾。

“‘礼拜天可不可以跟我去开同学会?’他突然在后面大声对你说,隔着正在徐徐关上的铁门。铁门‘哐当’一声关上,你想他可能没听见你‘没时间’的回答。”

读完这一段,我不禁触目伤怀,“大声说”、“徐徐关上的铁门”、“没时间”等字眼,让我触景生情。父亲想与女儿一起去同学会,唯恐女儿不愿,直到最后才鼓足了勇气大声说,但最后仍遭到女儿的冷漠拒绝,在铁门“哐当”一声关上的时候,父亲心中多么失落与孤寂,这样的场景直击我的心房,让我感到凄入肝脾。为龙应台父亲难过的心情感到伤感,同时也为龙应台的工作繁忙感到无奈。是的,在现代社会中,有多少儿女也同样如此为了奔波劳碌工作而不能陪伴父母,甚至不能陪他们吃顿饭?这种遗憾,也许只有年迈的父亲才能体会吧。

而不珍惜年轻的时光,待到父亲的油尽灯枯时,再想回头挽回以前的点点滴滴,却怎么也回不去了。

“你要陪他出去散步,发现他无法从沙发里站立起来。他的身体微微向右倾斜,口涎也就从右边的嘴角流出。他必须由你用两只手臂去拉,才能从沙发里起身。他的腿不听脑的指挥,所以脚步怎么都迈不出去。他的手,发抖。”

这一段则讲述了龙应台想陪伴父亲出去散步,却发现父亲已不再年轻了,他变得瘦弱、年迈,甚至不能行走。“口涎从右边的嘴角流出”、“无法从沙发里站起来”、“发抖的手”都指向着同一个事实——父亲已不再健壮了,父亲年轻的时光已经逝去,他在慢慢走向生命的终点。龙应台可能想起,是时候该陪陪父亲了,但当她回来时,却只能“目送”着父亲的离去了。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在《注视》这一篇中,有一段让人伤感得落泪的字语:

“他的嘴不能言语,他的眼睛不能传神,他的手不能动弹,他的心跳愈来愈微弱,他已经失去了所有能够与你们感应的密码,但是你天打雷劈地肯定:他心中不舍,他心中留恋,他想触摸,想拥抱,想流泪,想爱……”

这是父亲濒临死亡的时刻,死神在父亲的身上环绕,他心中的确不舍,他想儿女、妻子、朋友、亲人,而他失去的,是与你们感应的密码。死亡像一把锁,人们拼尽了平生的气力渴望去打开,但父亲却失去了与亲人们感应的密码。那些悲伤的字句,真是透骨酸心。

龙应台的《目送》一书,是一本生死笔记,道尽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生死离别,它深邃、忧伤、美丽、伤感。亲情的那些感人心脾的瞬间,真真正正地打动了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龙应台与父亲之间的亲情,或许正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年老父母亲的愿望,也许只是希望我们多多陪伴他们,放下工作,在他们的有生之年,好好孝敬他们。多陪陪父亲去散心;多帮帮母亲的家务,别在“目送”父母亲离去时,还抱有遗憾。

《目送》所倾诉的,也许就是这个道理。

《目送》读后感篇二

龙应台的文字向来都是细腻动人,富有人生哲理的。她的文字总能给我带来心灵上的纯化,宛如一场春雨洗涤我的灵魂。

“每一个被我“看见”的瞬间,都被我采下,每一个当时都稍纵即逝,稍纵即逝。”美感真的是稍纵即逝。有时它来自于大自然的某一处。许是一片落叶翩翩落下的瞬间,许是一只母狗哺育自己儿女,每个片刻都稍纵即逝。可是,现实中的我们又有多少人与龙应台一样。善于发现美,摘录美。而我也被自己列为了忙碌奔波的一族。每天清晨面对这蓬勃的朝阳,睁开那朦胧的睡眼,醒了,叮铃铃,又放学了,周而复始。经常抱怨着人生为何如此平凡无聊,生活是那么无趣。

龙应台的这段文字给当时的我无非是一个很沉重的启示,那时的我是那么无知浮躁,甚至于连“美”都不常发现。其实当我们走在上学的人行道时,棵棵绿树挺拔直立,片片绿叶儿互相推攘,风儿刮过耳边的沙沙声,无疑是一种美。当在马路上看见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牵着手,散着步,这无疑是一种白头偕老,相濡以沫的美。野草在夹缝中顽强求生,努力生长着,这无疑是一种不懈奋斗的美。生活中不乏美的身影,只是浮躁的我们被蒙住了双眼,让这种种稍纵即逝的美逃离我们。我们要懂得发现美,享受美,温暖美。

我们生存在这浩瀚的宇宙中,生活在这温暖的行星中,生活在我们热爱的土地上,度过这我们的一生。可是又何尝有多少人懂得生命的真谛。21世纪是一个新时代,同时也是一个浮躁而忙碌的时代。想想,当我们坐地铁时,看见的都是什么?是一排排拿着手机刷微博上网的一颗颗迷茫的心。当我们知晓“3.01昆明”惨案发生,看到的又是一颗颗无知愚昧的心,他们许是为了钱财伤人性命,许是为了他们那可笑的信仰。他们在追求些什么?寻找着些什么?执著些什么?我不懂。人的一生何其漫长,我们一生都在追求着。可是有些人甚至不知道为了什么而追求。而我也不全都知晓,只是单纯的懂得了一小部分生命的意义。也许便是“爱着,懂着,真正地追求着。”正如龙应台所说:“难的是,你如何辨识寻找和放手的时刻,你如何懂得什么是什么?”

在这世间到处都是“尘埃”,遮蔽着我们的双眼,我们应该学会通过这层层迷雾看懂“什么”,知晓“何为活着。”

龙应台曾在序中这样写道:“每个人。来到“花”前,都看见不一样的东西,得到不一样的“明白”。而我来到这“花”前,感悟了人生,感受生命的真谛,感受到了从前未曾有过的宁静,只因它的文字温暖而深沉。

《目送》读后感篇三

我不知怎么评价一个人的文笔,我只是觉得龙应台的文章很和我口味。她的文章没有华丽的修辞,没有绚烂的比喻。却像坐在院子里享受阳光的沐浴一般温暖。给人一种“小桥流水人家”的清澈,我认为这种文章就应该坐在书桌前慢慢品味,伴上一杯清茶,慢慢享受心灵的旅程。

目送,是父母看着孩子长大,孩子看着父母老去。可悲的是被目送的人往往明白的太晚。父母看着我们长大,可我们长大了才明白他们的目送,只能暗暗惋惜自己没有回头去满足父母的目送。当我们目送父母老去,他们却已经没有机会去看我们的目送了。就是这样一个又一个的交替父母目送我们,我们再目送父母。我们目送着那个背影,那人却用背影告诉我们:不必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这是龙应台在《目送》中的一句话。回想起来在一次次的目送中我与父母的距离竟越走越远了。从幼儿园时的哭哭啼啼的道别,到小学的三步一回头,现在却顶多是一声再见,有时甚至连这句最后的底线也没有。不知何时起我就习惯走在父母的前头,迎着朝阳大步向前,却没有,一次也没有寻着阳光照耀下的阴影回头。如果只是轻轻一瞥就会轻易发现后面还有两个人默默的目送着我的背影,可惜没有,一次也没有。

犹记得读完这篇文章,父亲送我去上补习班。在下车后我头也不回的走了出去,转进那个拐角,我的目光无意识的扫回了刚才他停车的地方。车还在原处,只见父亲从车窗里探出头来,看着我若有若无的回头,他的嘴角浮起了不易察觉的微笑。可是这次我看到了,那微笑里包含了许多东西,许多我无法描述的东西。我向他挥挥手,他愣了愣,大概是对于我的挥手感到惊讶,这种表情马上又转化成了微笑,只是这次的微笑全是满足。我的心不经有些苦涩,我从来没有想过只是我的一个回头,带给父亲的却是莫大的满足。

又记起小时候父母出远门时我趴在阳台上,他们总是回头对我招招手,我也和他们招招手。可现在的我们宁愿写微博和陌生人分享心事,也不愿和最亲最亲的父母交流。我们宁愿沉浸在耳机中的音乐,也不愿意听父母讲的故事。宁愿独自坐在自己的房间,也不愿给父母一个温馨的拥抱。我们离父母越来越远,和父母越来越陌生。

其实父母需要的不多,只是你的一句话,一张便条,一个拥抱,一个回眸。

这篇文章写到了结尾我的心情却没有想象中的轻松,也许最后这句话可以稍稍弥补我对父母的歉意吧:

亲爱的爸爸妈妈,对不起,还有谢谢你们这今生对我的目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