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读后感优秀4篇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不仅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而且根据不同阶段的情况提出最为有利的具体策略。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论持久战》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小编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论持久战读后感(优秀4篇),如果能帮助到您,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论持久战读后感篇一

论持久战读后感

前言:

这几天,我读了毛泽东爷爷所著的《论持久战》这篇文章,读后使我更加懂得了毛泽东同志在抗战初期之所以提出对日作战要坚持持久战,其根本原因就是从这场战争的性质和中日两国、两军的实际情况出发而得出来的,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冀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但是,抗战10个月的实践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完全错误的。1938年5月,毛泽东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分析了中日两国的社会形态、双方战争的性质、战争要素的强弱状况、国际社会的支持与否,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他还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必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他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实行人民战争。它对于当时国内所盛行的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走极端的论调无疑是一副清醒剂。主要内容:

1、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

2、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

3、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毛泽东在其著名的《论持久战》一文中,把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喻为“犬牙交错”的战争。他透彻地分析了敌我双方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优劣,阐述了“犬牙交错”的几种形态:内线与外线,有后方与无后方,大块与小块,局部与整体,包围与反包围。毛泽东同志精当地运用了“犬牙交错”这一成语,以富有辩证哲理的分析,形象生动地巧抒胸臆,使人们明白了“长期而又广大的抗日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错‟的战争,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既驳斥了速胜论,又痛斥了亡国论,使全国人民看到了胜利的前途,增强了必胜信心。

在文章中,毛泽东同志多次回答了这样两个问题:中国会亡吗?不会亡,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速胜吗?不能,战争是持久的。持久战和最后胜利,这就是中国抗日战争总的,基本的规律。这一规律是通过对中日战争双方的特点的全面、客观的分析所得出来的。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全部问题的根据就在这里”,可以说,毛主席的这一席话可真是说到问题的点子上去了,这是因为,第一,日本是一个帝国主义的强国,而中国呢,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弱国;从敌人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力来说,它在东方又是第一等的,在世界上也是五、六个著名的帝国主义国家中的一个;而在当时,我们国家在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等各方面都明显地不如对方。从这一点来说,就是日本侵华战争的不可避免,而中国的抗战不能速胜的基本依据。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持指出的,在“日本方面„„它是一个强的帝国主义国家,它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在东方是一等的,在世界也是五六个著名帝国主义国家中的一个。这是日本侵略战争的基本条件,战争的不可避免和中国的不可速胜,就建立在这个日本国家的帝国主义制度及其强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上面”,其次,敌人的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而我们的反侵略战争却是进步的和正义的。这是日本战争必然失败和中国抗战的持久和最后胜利的主要依据。正如毛泽东同志所强调的“今日中国的军事、经济、政治、文化虽不如日本之强,但在中国自己比较起来,却有了比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更为进步的因素。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就是这种因素的代表。中国今天的解放战争,就是在这种进步的基调上得到了持久战和这种胜利的可能性。中国是如日方升的国家,这同日本帝国主义的没落状态恰是相反的对照”,是啊,中国这个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在经历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直至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之后,是一次比一次走向成熟,特别是苏联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更是给我们这个灾难深重的国家带来了曙光,经历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等国内革命战争后,我们的党和人民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经验方面,更加走向成熟。同时,也锻炼出了一批能够为祖国的解放事业而英勇献身的仁人志士,这就为我们抗战能够取得最后胜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我们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戊戌维新,辛亥革命直至北伐战争,一切为解除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的革命的或改良的运动,都遭到了严重的挫折,因此,依然保留了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我们依然是一个弱国,我们在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各方面都显得不如敌人。战争之不可避免和中国之不能速胜,又在这个方面有其基础。然而„„中国近百年的解放运动积累到了今日,已经不同于任何历史时期。„„同时„„(也)锻炼了中国人民”,是啊,从救国救民的革命实践中锻炼出来的中国人民,必然会认识到这场反侵略战争的残酷性和长期性,从而能够更加坚定地打好这场长期的反侵略战争,直至取得最后胜利。

在当时,除了速胜论之外,还有着另一种更加悲观的论调,那就是亡国论。毛泽东同志指出“亡国论者只看到敌强我弱这一特点,在实践中,亡国论所产生的妥协倾向,什么”勉强行去,败军亡国”,结果和失败主义没有两样“,可以这么说,对于亡国论和速胜论,我们都不能掉以轻心,这两者都是十分有害的,大家可不要小看这“两论”,它可是关系到我们能否打赢这场反侵略战争的关键,如果不能很好地来认识和克服它,那么我们的抗战就无法顺利进行,更不用说能够取得最后胜利了。为此,为了克服“亡国论”和“速胜论”,毛泽东同志着重指出“反对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采用客观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去考察战争,才能使战场得出正确的结论”,是啊,唯心论和机械论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只有深入实践,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也才能指导我们这场反法西斯战争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

现实意义

从总体上讲,它是对当时重大的历史问题的成功回答,为我们提供了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发现和揭示客观规律,取得胜利的一般的方法论,这是我们在当前和以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否则,任何事业要想取得成功,那也都将是无从谈起。《论持久战》这部著作所阐述的军事理论,对于我们今天开展军事科学研究,建设国防现代化,应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尤其是我们现在一再强调要做好军事斗争的准备,这军事斗争的准备中,战略战术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至关重要的。

理论价值

《论持久战》中的许多观点和方法,对于我们今天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实力和国防现代化的提高都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军的装备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都会有着较大的差距,如果一旦发生侵略战争,我们在军事装备上仍将处于劣势。因此,毛泽东同志关于持久战的战略思想和一整套具体的战略方针和战略战术,并没有过时,仍然是指导我们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重要思想武器。不仅如此,对于今天我们所从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毛主席的这篇文章,也仍然具有其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可以说,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国家在建国几十年来曾经出现过几次大起大落,走过的道路可以说是相当曲折,究其原因,这问题的主要根节就在于没有能够正确认识国情,违背了客观规律。所以,为了避免今后再出现类似的失误,我认为,学习毛主席《论持久战》一文中,毛主席当年科学地分析客观事物的矛盾,根据国情制定战略的方法,对于我们今天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说,无疑是大有益处的。

结语

《论持久战》一书,是毛泽东于1938午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稿。这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论持久战》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它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关于毛主席军事思想的最好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

《论持久战》读后感篇二

《论持久战》读后感

一代伟人毛泽东有很多令人钦佩的地方,我认为其中之一就是他的逻辑思维、辩证思想,在论持久战中就发挥的淋漓尽致。

他并不像大多数人一样,随便断言中国的胜败。他认为既然说胜利,那么就得有胜利的依据。反而言之,你说失败,那又为什么会失败呢。毛泽东对每一个问题的论证都是严谨的,循序渐进句句在理,也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推断出来抗日战争在持久中胜利的结论。

《论持久战》是一篇深刻的文章。之所以认为其深刻就在于每读一遍都会有不同的体会。这些体会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对于企业还是个人都是意义非凡的。

第一、对于“持久”二字的领悟。

先就企业而言,比如说我们的汽车后市场。市场还未成熟,切勿有一口吃个胖子的想法和行动。任何一个企业都不要妄想一朝一夕成就伟大的业绩。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根据实际慢慢推进。

当年的抗日战争,是要通过武力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的土地。现在的汽车后市场品牌战,则是要通过谋略将潜在消费者的意识收归旗下。尽管两者的目的和手段都不一样,本质却是相同的,通过量的积累实现质的飞跃。要打赢这场战争我认为可以分为五步:首先是要有做品牌的想法,其次是有系统的规划,接下来就是品牌推广、品牌维护,最后则是品牌回馈。

就个人而言,尤其是刚刚进入公司的新人,不要脑子里总想着晋升,想着自己为什么没有好的发展。职场新人总是跳来跳去,到头来一事无成的例子比比皆是。选对了企业,我们要做的就是要踏踏实实做事,在学习中成长,坚持下来的才是成功的。

金恒德是一个有着巨大发展前途的企业,记得面试的时候段总说过一句话“公司给了你机会,怎么发展就看你自己了。”这句话对于金恒德的每一个员工都是一样的,发展靠个人,成功靠坚持。

第二、严谨的态度。

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很多人都会犯一个错误——说闲话,尤其是无凭无据的闲话。且不说公司制度,就谈根据。我们议论的问题往往都是无凭无据。记得有一个经典的游戏“传话筒”,就是第一个人看题板,之后用动作传递给下一个人,一个接一个的。往往到了最后一个人那里,答案跟题板上的已经相差十万八千里了。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同样的事情传到自己的耳朵里已经不再是事情的本来面目了,那我们又何须在意、何须八卦呢?

还有我们无意中传的一句话也许对于别人来说是很大的困扰,那么我们为何不把时间用在别的事情上呢?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非正式组织,这个组织发展好了对于公司能够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发展不好可以会对企业造成危害甚至是威胁。所以希望金恒德的企业文化能够深入人心,成为非正式组织茶余饭后讨论的重点。那么我们这个企业就会慢慢的成为一个有凝聚力、有发展的企业。

第三、经验之谈。

毛泽东的一生都是不断的在总结经验,这一点是他成功的因素之一,那成功的背后又能给你我什么启示呢?我认为凡事都要总结经验,事情做过了之后要知道回顾,做好了想想怎么才能做到更好,做不好的要检讨哪里出了问题,怎么样才能在以后避免同样的问题发生。

第四、谦虚的态度。

论持久战中的最后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我所说的只是一个概论,希望诸位研究讨论,给以指正和补充。”在一个企业中,无论你是领导还是职员,都要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当然谦虚并不是不自信,而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个人身上都有亮点,都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我们难免会有想不到疏忽的地方,为什么不去争取一下别人的意见呢?

第五、远见与预测能力。

很多年轻人,包括我在内,看问题并不是很长远。只是看到眼前的状况就轻易的下决定,结果一无所有。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以前的公司的一个同事,他很有能力,刚来公司的时候,公司给的职位只是一个最低职位——营业员,他看的很长远,看中的是公司的氛围和前景。而且他综合分析了当前的局势:部门没有领班。他认为自己努力、踏实做事就一会会得到晋升。结果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成为了部门的领班。最后,就是他的脚踏实地、远见还有能力,使他成为了公司唯一一个从普通员工成为经理的传奇人物。

第六、速战速决,切勿优柔寡断。

毛泽东总结革命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持久中速决。我们生活中、工作中会面临很多决断的时候,我们就要权衡利弊速战速决。我前两天学车就对这点深有体会。前几天练路的时候,前面有车的时候我总是一边想变道,一边又想减速停车,结果想来想去变道停车都来不及了。当我们认为一件事情有两个或几个解决方法的时候,就要果断的选择其一,不要错过了最佳时机。

第七、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在这个超速发展的时代一直被人们挂在嘴边。那么创新的源头是什么呢?主观能动性。我们要有改变现状、改变事物的想法,然后付诸行动,这样才会产生新事物、创造新传奇。金恒德是一个大舞台,给每一个人都提供了同样的机会,如何在台上翩翩起舞只能在你我了。

上面是本人的拙见,希望大家对我的感想提供宝贵意见。

招商四部胡晓力

论持久战读后感篇三

1、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全面地考察和论证了中国能够、也必须经过持久战取得抗战胜利的客观依据。他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日双方之间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即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其中,第一个特点决定了日本的进攻能在中国横行一时,中国不能速胜,中国抗战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段极为艰苦的历程,后三个特点决定了中国不会亡国,而且随着战争的进行,日本各种战争资源的加速消耗,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2、“亡国论”和“速胜论”都是没有根据的。亡国论者夸大了敌强我弱的矛盾,并把它当作考察中日战争的惟一根据;速胜论者则夸大了其他矛盾,而忽视了敌强我弱的矛盾。他们是战争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

3、(4.)毛泽东科学地预言到,持久的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他明确指出,通过这三个阶段,在双方的力量对比上,中国必将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而日本则必将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其中,相持阶段是最艰苦的,时间也最长,然而它是持久抗战转到最后胜利的“枢纽”,中国的抗战力量的生长主要是在这个时候。经过相持阶段的努力,中国的力量将转弱为强,使敌我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那时,抗日战争就能够进入收复失地的反攻阶段了。毛泽东指出,在相持阶段,游击战将成为我方主要的作战形式,而运动战和阵地战是辅助形式。在第三阶段,运动战将成为作战的主要形式。毛泽东在抗战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所描画的这个战争过程的轮廓是对于战争发展趋势的科学预测。他对持久战特别是相持阶段种种特点的论述,起到了战略指导的重要作用。

5、毛泽东指出,持久战是抗日战争的总的战略方针,为了实现总的战略方针,必须制定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这是包括正规战争和游击战争在内的整个抗日战争所应该采取的战略方针。这是在抗日战争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都需要实行的战略方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日益壮大,由劣势到优势,由弱方到强方,直至最后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现在国家在统一问题上遇到了巨大的挑战,而其中之一便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挑战和阻挠。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重读毛泽东主席的《论持久战》,我们能想到什么呢。我想起码我们应该有毛主席等革命家的那种高远的眼光,认真分析实际的情况。比较狠衡量今日中日的国情和一些情况,及时做好各项的准备。到底怎样应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挑战,以什么方式解决。在这些问题上,我想毛主席的《论持久战》都给与了我们一个思考的模式。毛泽东主席的这篇著名论断在今天的社会主义时期,仍然具有巨大的学习意义。

为了完成作业我在这段时间看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看了一些别人的真知灼见。《论持久战》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和唯物史现有机地结合起来、贯穿始终,用以说明中日战争过程和结局。《论持久战》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论持久战读后感篇四

今天,我通读了毛泽东同志所著的《论持久战》这篇文章,读后使我更加懂得了毛泽东同志在抗战初期之所以提出对日作战要坚持持久战的根本原因。它对于当时国内所盛行的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走极端的论调无疑是一副清醒剂。一篇文章读来,真是觉得深有同感,为我的人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我也备受教育,深受启发。

《论持久战》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论持久战》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略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它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关于毛主席军事思想的最好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

毛主席的这篇文章写于1938年5月,在当时,正是抗战一周年即将到来之际,自从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后近一年的时间里,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精诚团结、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同日本帝国主义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这场战争,在东方的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的历史上也是伟大的。因而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可以说,深受战争灾难,为了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奋斗的每一个中国人,无不渴望战争的早日胜利。因而,战争的过程究竟是怎么样?如果是持久战,那么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战争的结局如何?这些问题随着战争的爆发,随着战争进程的不断深入,每一次战役的胜败、得失、进退不断出现,萦绕在许多人心中。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冀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但是,抗战

10个月的实践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完全错误的。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就是这样的形式下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