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作文体裁千年包公观后感《铁面无私》优秀6篇千年包公观后感《铁面无私》优秀6篇

千年包公观后感《铁面无私》优秀6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内容是小编为您带来的千年包公观后感《铁面无私》【优秀6篇】,可以帮助到您,就是小编小编最大的快乐。

观看千年包公观后感篇一

包拯执法如山,铁面无私。

《宋史包拯传》中记载:“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最典型的例子是,据司马光《涑水纪闻》所载,他知庐州后,“亲旧多乘势扰官府,有从舅犯法,希仁戳之,自是亲旧皆屏息”。

横行霸道的官员为之收敛,堂舅犯法一视同仁,真正做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包拯曾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他发誓做“民之表”,曾留下家训,叮咛子孙务必将清正廉洁的家风一代代传下去: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四《包孝肃公家训》)

几十年间,除朝廷给予的俸禄外,包拯没有多吃多占过一分一厘。

他知端州三年,端州盛产端砚,其前任均借进贡之机,贪多达数十倍于贡品之数的端砚据为私有,除个人享用之外还馈送权贵,大搞不正之风。

包拯却一改前规,下令制砚数量不得超过进贡之数,离任时“不持一砚归”,从此成为载誉史林的佳话。

这段佳话虽然载在《宋史》,其真实性如何本来亦无法完全确认。

但有意思的是,上世纪70年代,安徽省博物馆在发掘包拯及其家族墓群时,仅发现一方普通砚台,而非端砚,这真不啻为这则历史佳话的可靠性提供了一个有意味的佐证。

嘉祐七年(公元1062),包拯在枢密院处理政务时突然发病,自此卧床不起,一代名臣,与世长辞。

包拯精神产生在特定的地域、时代、社会、阶级中,但由于这种精神具有历史的先进性,有历史先进性的精神总是具有难以磨灭的光辉,所以,它就和大思想家的思想一样,超越了时空,乃至超越了阶级,称得上是历久而弥新了。

弹指一挥间,1000多年过去了。

应该说,制度性的建设对于现代国家来说更为根本,也更为重要。

但在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中国,包拯一直受到历朝历代不论为官还是为民者的普遍敬仰。

包拯及其包拯精神似乎并没有过时的迹象。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勇往直前,义无反顾”,就是这种精神的回响,就是这种精神的光辉的闪耀。

公明廉威、勤政为民,既是全社会的政治诉求,也是执政者需要再一次拾起的历史文化遗产。

据春江《包拯千年之谜包公文化在海外》中说,泰国有一种洗衣粉十分畅销,因为它的商标叫“包公”,而且它的广告词是这样的:“本洗衣粉的去污效果,就像包公对待贪官污吏般毫不留情;本公司的经营方针,就像包公审判案件一样公正廉明。

也许包拯精神并不只适用于它的产生国,这则故事,大约能够说明问题了。

千年包公观后感《铁面无私》篇二

观《千年包公》有感人称“青天”的包拯,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时期,虽穿越了千年,但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铁面无私、嫉恶如仇的清官形象,却屹立在亿万人的心中。他清正廉明、刚直不阿的品格形成,离不开家庭、学校的培养教育,更是他自己长期磨砺的结果。

良好的家风,对他人生理想和行为规范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家庭是第一所学校,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包拯的父亲自幼就刻苦攻读学问,做过知县,以身作则,忠孝廉家风已存,出生书香门第的包拯受到良好的家庭环境熏陶,年少时就勤奋好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对他的为人为官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刻苦学习、出仕为官、报效国家是他从小立下的志向。

自觉修身、严于律己,铸成了他清正刚直、注重名节的品格。他自幼“挺然若成人,不为狎戏”,尚在求学阶段就拒绝富人的吃请,知道什么样的人不能交,什么样的饭不能吃。他结交君子,以为榜样。羚羊峡“掷砚”,体现了他“严”和“慎”的品行。他坚持原则,不结朋党,清廉自守,立身处事不畏权贵的品德形成与严格要求自己是分不开的。

奉公守法、善待百姓,是他的人生追求。他执法如山、不徇私情、体恤百姓、见恶必弹,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凡事出于公义。他敢作敢为、知错就改、清心直道、以人为本,是今天从政者的楷模。

孝肃家风,清廉如水。他为了侍奉双亲,辞官十年,令世人钦佩。他的行为充分证明了“人臣孝,则事君忠,处官廉”的道理。他“色正芒寒”、大义灭亲,不但严格要求自己,还严格要求家人和亲属。其子孙“清苦守节”、“清廉不扰”,保持了清心直道的家风遗训。

我们的纪检干部要做当代的“铁包公”。为官心要清,为人道要直。居心清正、公平公正,是道德修养的基本内容,也是修身为官的根本所在。

《千年包公》观后感观后感900字<三>篇三

《千年包公》全片共三集。第一集《清心直道》,介绍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个性形成的原因;通过包拯家训以及包氏后人对他的怀念,突出包拯清正廉洁家风对世人的深刻影响。

对包拯留传下来唯一的一首诗印象极为深刻,诗曰: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勿贻来者羞。

这首诗的意思是:“清心”是治身的根本,“直道”是处世的要诀。笔直而细小的树干,一定会长成支撑大厦的栋梁;百炼的纯钢,决不能作弯曲的钩子。仓库里堆满粮食,连老鼠、麻雀也会高兴;田野里寸草不生,连兔子、狐狸也会犯愁。史册上记载着古人许多宝贵的教训,做官就要做好官,千万不要留下耻辱,让后人笑骂。这首诗是包拯出仕做官的座右铭,他用这首诗告诫自己,为官者当谋正直之道,去除贪欲。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官还是民,最顶礼膜拜的一个是关公,一个是包公。敬关公敬的是他的忠义,敬包公敬的是他的公正。关于包公的清德美政、刚正不阿、执法如山我不必在此赘述,我就想说说通过这首诗来看包公的家风。包拯家训中言:“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贼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工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昭后世。”大意是:包氏后世子孙有做官的,如果胡作非为,贪赃枉法,活着,不得再进家门;死了,不能葬身祖坟。在封建社会,不被族人认同,不得衣锦还乡,不得归葬祖坟,是最严厉的惩罚。可见包公治家之威严,训子之严厉。

家风是一个家庭灵魂的延续,是家族内部世代相传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良好的家风犹如无形的财富,支撑一个家庭栉风沐雨、走向辉煌。这又让我想到曾任山西巡抚曾国荃(曾国藩的九弟)的一句话:“传家有道惟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曾国藩家族正是这样,一部《曾国藩家书》中涵盖最多的内容也是加强子女教育、抓好日常养成、怎样生活学习、如何为人处世等方方面面,曾氏子孙也是人才辈出。

家风正则行得正,家风淳则风气淳,家风好则党风好。家风中蕴藏着价值观念、道德品质和行为方式,让我们从包公良好的家风中汲取精神力量,以家庭倡廉托起廉政生态,让家庭风尚涵养时代风尚,千千万万个家庭足以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基石

千年包公观后感《铁面无私》篇四

包拯清廉不私令人起敬,但更让我佩服的还有他的不党。历朝历代的大臣常有党争,朝臣常因一党之私不顾天下之利,北宋当时是因范仲淹变法引起的新旧之争。包拯是守旧派大臣举荐进京的,不但在范仲淹当政时敢于弹劾其新政的弊端,还能在其失势后推荐其负责科举考试。用恩格斯纪念马克思的话来说包拯也很合适,“他一生有过无数敌人,但没有一个是私敌”。

包拯虽对官吏严苛,但对百姓忠恕,人们也并不觉得高高在上,民间虽尊其为“包青天”,但也常亲切的叫他“老包”。一些地方农村的包公祠就名为“老包殿”。

看包拯的资料,有一幕让我印象尤深:包拯六次弹劾“国丈”张尧佐,他是仁宗宠妃的伯父,虽为人平庸,但大权独揽,屡居高位,包拯直言其为“盛世垃圾,白昼魔鬼”。有一次包拯说到激动之时,一下没收住,溅了仁宗一脸吐沫星子,仁宗一气之下,拂袖而去。回到宫中对张贵妃发火,“包拯向前说话,直吐我面,汝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汝岂不知包拯御使乎!”真是对可爱的君臣。百姓皆知包拯的清廉敢谏,但少有人感念仁宗的博大胸怀。包拯敢打“大老虎”,原因即在此。

千年包公观后感《铁面无私》篇五

叙述包拯任监察御史及开封府尹等官职时,不畏权贵,弹骇贪官污吏及皇亲国戚的故事,其中以“七弹王逵”、“六弹张尧佐”与“断冷清案”最为精彩,突出包公铁面无私、不畏权贵、执法如山的可贵精神。

说到‘包青天’,那可是家喻户晓的,这就是铁面无私的包拯。

其实,有很多的关于包拯的故事,现在,我给你们讲一讲这个故事的大体内容:一天,包拯去陈州灾区放粮,灾民纷纷向他告包勉(包拯的侄子)的状。包拯大怒,找包勉试问,包勉请求看在母亲的面上放他一马,这一说,包拯更加大怒,就这样,包拯大义灭亲将包勉判了死罪。

怎么样?包拯的确是铁面无私吧!我觉得,包拯这样如此出以公心,真是难得呀!现在,有很多像包勉那样的贪官,而像包拯这样出于公心的,真是少之又少呀!

包大人:

您这样出以公心,真是令我敬佩呀!虽然您夹在亲情之间,可是您的第一感觉只有一个,那就是,有罪就判,不能徇私包庇。让我记忆最深的是这里:嘉佑元年十二月,朝廷任包拯权知开封府,他于次年三月正式上任,至三年六月里任,最后只有一年有余。但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把号称难治的开封府,治理的井井有条。您可真是厉害呀!不愧被称为“包青天”,是人民心中的顶梁柱。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的车轮行进到今天,反腐倡廉依然是党和国家面临的迫切任务,包拯的清廉官德对当下的为政为官者,特别是对于我们身兼打击犯罪、保护人权、惩治腐朽的检察官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一)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培养清廉品质。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执政党,党领导人民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指出:“全党同志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使我们的事业经得起任何风浪、任何风险的考验。”司法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腐朽是最大的腐朽,司法活动的特殊地位对司法人员的清正廉洁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包拯正是在腐化成风的北宋社会中保持了清廉,才赢得了当时及后世民众的敬佩。作为检察官,必须按照“坚持执法为民,紧紧依靠人民,维护人民权益”的要求,切实践行执法为民的宗旨,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培养清正廉洁的品格。正人先正己,检察官只有自身正了,才可以理直气壮地直面社会上的一切肮脏和丑恶现象,同它们作坚决的斗争。

(二)坚持实事求是、依法办案观念,提高专业素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我国基本上解决了“有法可依”问题,“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成为民主法治建设的重中之重,检察机关在确保法律公正实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完成宪法法律赋予的神圣使命,适应新时期新任务的需要,检察机关必须坚持依法办案,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维护法律尊严和法制权威。坚持依法办案,维护公平正义,既是人民司法应当恪守的基本原则,也是广大检察干警必须树立的司法理念和法治信仰。司法行为作为一种专业性较强的活动对司法人员的专业素质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包拯伟大的司法形象正是建立在其高超的断案技能之上的。现阶段,坚持依法办案,维护公平正义,要求广大检察干警不仅能够熟练掌握法律知识,领悟法律精神,而且能够洞察世事人情,科学运用各种法律解释方法,找准法律与个案之间的最佳契合点,从而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实现“案结事了”、“胜败皆服”这一最佳司法效果。

(三)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执法行为,做到严于律己。清官和贪官是古今中外政治舞台上的孪生兄弟,从这一角度辐射,这条启示是清官廉政思想的反面借鉴,因为今日中国已非昔日封建王朝,而是一个民主和法制渐进完善的社会主义社会,政府正向法治政府的目标迈进,法治政府必然是廉洁政府,但不是搞好清官政治,而是要求每位公务人员,尤其是领导者人人皆为清官。这就要求我们不只是一味的要求政府公务人员加强官德修养,更是要加强制度建设。“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不仅如此,作为身负国家法律监督职责的检察官,不但自己要严于律己、规范执法,更要约束自己身边的亲戚朋友,不能“灯下黑”。这要求检察官不仅本人要带头遵守《检察官法》《廉政准则》等法律法规,还应要求“身边人”经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以互相监督、互相促进。

《千年包公》观后感观后感400字<一>篇六

《千年包公》通过再现真实的包公故事,寻访包公精神的当代体现,力求在观众心里树立一位真实可信的清官而非戏说的包公形象。

第一集《清心直道》

通过包拯青少年时期真实的故事、包拯出仕时明志诗,介绍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个性形成的原因;通过包拯家训以及包氏后人对他的怀念,突出包拯的清正廉洁的家风与精神至今仍有深刻影响;通过同时代的官员刘筠对他的影响,呈现北宋仁宗时代的社会政治环境。点面结合,有理有据。

第二集《铁面无私》

叙述包拯任监察御史及开封府尹等官职时,不畏权贵,弹骇贪官污吏及皇亲国戚的故事,其中以“七弹王逵”“六弹张尧佐”与“断冷清案”最为精彩,在真实历史文献基础上的用影视剧手法进行再现,突出包公铁面无私、不畏权贵、执法如山的可贵精神。

第三集《以民为本》

过“断牛舌案”、“匿金案”、“陈州折变”、“不持一砚归”等历史故事,说明包拯以民为本,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上的为官为政思想。对贪官污吏铁面无私,对百姓却心怀柔情厚意,他把百姓放在心上,所以一千年来,百姓把他也放在心坎里。通过再现真实的包公故事,寻访包公精神的当代体现,力求在观众心里树立一位真实可信的清官而非戏说的包公形象。